随着我国高校生源不断扩展,大学毕业生规模逐渐扩大,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需认真贯彻国家指导意见。以高质量教育模式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内容,高校需围绕学生就业需求,立足就业指导背景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实现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紧密结合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搭建符合产业结构的就业创业机制
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可通过紧密结合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特征,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较大,人才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较低这一问题,坚持以提升人才与企业需求契合程度为目的,构建符合产业结构化调整与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增强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率。一是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评价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明确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和缺点,便于大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弥补自身缺陷,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其中,可通过将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将就业率、创业率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科学评价。并将学生顶岗实习、实习实训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增强学生对入企实习的重视。二是完善见习实习制度,鼓励并支持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关系,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协同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与目标,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自身实际需求相对接,实现双赢。三是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创业就业培养机制,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由政府采取筹资形式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发挥政府影响力与政策辐射力,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筹集、企业注册与团队建设难题。
二、搭建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就业创业机制,增强机制搭建力量
搭建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就业创业机制,不仅能够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更加完善、科学、合理,还能有效增强就业创业指导力量,为学生提供多方力量支持,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畅通无阻。首先,针对高校层面搭建就业创业机制。可通过优化高校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在具体实践中,应积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综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理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离开书本。可通过适当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真实订单,完成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成果的转化;组织创业项目设计或技能创新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同时,还应大力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创业训练项目、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方面的搭建,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为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序进行,应协同高校学生就业创业主管部门,根据具体工作特点,由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机制,要求多方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分工协作,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围绕大学生自主就业及创业制定一系列支持型政策,保护大学生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大学生就业创路更加畅通。比如,制定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提出大学生创业办理公司注册手续时,减少注册办理程序,并提供政策支持,激发学生创业信心。此外,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与发展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三、加大就业创业理念宣传与推广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新观
在双创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必须要提高
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正确认识、重视与认知,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双创观念,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的塑造与培养,进而才能为优化和发展就业创业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可通过在就业创业课程中融入对双创理念的讲解和普及,多举措传授双创政策,让学生正确认识双创,明确国家针对大学生双创提供的支持与保障,以激发学生双创自信心。同时,将双创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鼓励更多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其次,借助校园公众号、官方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微博及刊物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大对就业创业、双创最新政策、新时期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进行科普与讲解。再次,定期邀请就业创业方面的优秀企业家、成功人士或往期毕业就业创业成功大学生来校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普及相关知识,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就业理念。此外,围绕双创理念结合不同专业成立创业领导小组,在教师带领下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对接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动力,带动大学生参与创业。最后,还应将双创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将其内容深入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毕业季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实习机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就业创业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的就业与创业综合能力。
四、注重提升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效完善社会就业创业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机构,如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等等。利用第三方专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与跟踪服务,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全程科学、高效。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专业教育机构开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窗口,积极与各大高校加强合作。
在就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契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方向,高校需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殷伟,李海艳.产教融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24):249-252.
[2]唐春娥.人才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路径新探[J].经济师,2022(12):160-161.
[3]邢珊珊.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