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
张园园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园园 ,. 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J]. 中国职业教育,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338.
摘要: 大思政是中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指导,大思政强调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形成全员、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并通过协同效应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政课堂是铸魂育人的根本基地,通过思政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思政铸魂育人效果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以大思政为指导,构建职业院校铸魂育人体系,统筹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实施。本文在研究中从内涵、逻辑以及路径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大思政与铸魂育人思想的内涵,探讨铸魂育人思想与大思政格局之间的逻辑结构,最后结合思政课堂的教学要求,提出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创新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铸魂育人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大思政;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优化路径
DOI:10.12721/ccn.2025.157338
基金资助: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其中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大思政的背景下,也在积极践行铸魂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创新大思政背景下课程育人体系。铸魂育人工作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高素质人才[1]。但是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思政课堂缺乏实践性、理论内容不丰富、基础教育缺失,导致思政课堂的融合效果不够理想,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也难以落实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深入贯彻大思政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铸魂育人工作路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落实,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2]

二、大思政与铸魂育人思想的内涵

(一)大思政的内涵

大思政强调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将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时代发展相结合,丰富思政课堂内容及形式,增强思政课堂的实践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实现思政课堂立德树人的目标[3]。大思政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思想,旨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思政从课程内容、形式等方面对思政课堂进行了完善,强调了思政课堂与其他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转型发展,突出了思政课堂的时代性与价值性,有效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铸魂育人的内涵

铸魂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核心指导,是全面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理念,旨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4]。铸魂育人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塑造人的思想品格,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铸魂育人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转化,铸魂育人思想属于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的理论产物,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水平,更说明了今后高校教育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在推进过程当中的基本要求。

三、铸魂育人与大思政的逻辑结构

(一)显现铸魂的意识形态

大思政与铸魂育人强调了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铸魂育人还是大思政,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5]。首先,在思政课堂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显现了铸魂的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大思政与铸魂育人的核心内容,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铸魂意识形态的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大思政与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公民观等。

(二)彰显育人的本质属性

大思政的基本要求是思政教育,也是铸魂育人的本质属性,职业院校育人主要通过课程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大思政与铸魂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铸魂育人和大思政的逻辑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铸魂育人为大思政提供了价值取向与道德支撑,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大思政则为铸魂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品格。铸魂育人和大思政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彰显了育人的本质属性,通过铸魂育人与大思政的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格局的强化

无论是大思政还是铸魂育人,都是职业院校面向学生开展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两者统一而同向,在相互配合下促进立德树人格局的强化。首先,“大思政”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政策,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理论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创新的理论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铸魂育人”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强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通过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铸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通过将“大思政”和“铸魂育人”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需求,又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以及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大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铸魂育人的理论教育

1. 深深根植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了更好地丰富大思政教育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铸魂育人理论教育,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通过深深根植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为职业院校的铸魂育人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全面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在铸魂育人工作中,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讨会、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6]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加强铸魂育人的理论教育还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院校的铸魂育人工作效果。首先,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讲座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大思政课堂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除此之外,加强道德教育,开展道德讲堂、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坚持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在大思政视域下,加强理论教育有助于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落实,通过坚持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国家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首先,加强中国精神的教育,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科学精神等核心内容,通过开设中国精神主题活动、组织中国精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国精神的内涵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形式

1.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发展

在大思政视域下,为了更好地构建铸魂育人的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政课程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习的体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首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为思政课程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展示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开设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平台上开展在线思政课程,以在线视频、直播、录播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互动的结合,建设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学习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探索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通过虚拟实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内容可视化,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7]

2. 创设多元化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是创新思政课程形式的重要手段,借助实践教学情境、研讨讨论型教学情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首先,引入案例教学以及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创设研讨讨论型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教师结合思政课堂内容,设计一系列有挑战性的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其次,开展角色扮演、实践探究等情境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邀请行业专家、学者等嘉宾来校授课,创设专家讲座型教学情境,通过专家分享经验、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育人成效

为了更好地丰富大思政铸魂育人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成效,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性,实现铸魂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走进企业等方式,创设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工作场景等,深入了解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深入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通过志愿者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求,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与企业合作拓展思政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场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铸魂育人效果提升。

(四)优化铸魂育人环境

职业院校在大思政铸魂育人工作的实施中,需要进一步优化铸魂育人环境,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铸魂育人工作效果,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首先,建设浸润思政氛围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应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主题讲座、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加强大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思政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进一步落实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培训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完善铸魂育人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以及评价标准,设立铸魂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全面推动铸魂育人工作的落实。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的视域下,职业院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作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大思政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大思政”和“铸魂育人”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通过加强铸魂育人的理论教育、创新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课程形式、加强实践育人成效、优化铸魂育人环境等策略,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丽峰.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J].人民论坛,2023,(13):97-99.

[2]杨维伟.“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剖解[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9):81-83.

[3]向波涛.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03):25-30+158.

[4]郭莉.高校铸魂育人强化协同思维的现实意义[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85-91.

[5]李大健.高校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三大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22,(09):118-124.

[6]王晓娥,陈莉.大思政视野下地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教学实践体系创新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2):42-44.

[7]李志伟.“大思政”格局下铸魂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07):11-13. 

作者简介:张园园 198401 女 湖南祁东 汉 本科 讲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