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前中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在生态建设方面,建立了地域差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主要依据的发展理论。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者、管理能力和制度,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的土地整治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应对。
二、加强土地整治工作的背景
(一)土地资源自身限制
虽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位列全球第三,但由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尤其是耕地,更显得稀缺。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仅为20亿亩,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的森林、草原等地,这些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种植也比较困难,无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从而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然而,由于许多农田都被洪水淹没,无法持续生产。随着土地资源日益枯竭,许多农田被迫转移到山谷、河流、湖泊、沼泽等地形复杂的地方,这些农田的耕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由于长期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当的土壤管理,一些农田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污染之中。中重度污染耕地的不断增多,已经超过300多万亩,严重制约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并给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大对土地的整治力度,以期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2007年,中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思路,以此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思维缺失
虽然我国现代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但近百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德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汲取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我国现代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国家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有效的生态建设思路,使得土地整治的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区域与国家土地整治规划的衔接上,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邀请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将西方先进的生态建设理论和经验引入我国,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区域土地整治规划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强化公众对土地生态整治的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地生态整治,我们应该加强公众对此的积极参与,同时重视对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以实现乡土文明的良好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土地生态整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植物群落,提升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符号,科学规划当地的土地使用,以获得最优的结果。
(三)土地整治工作观念要进行升级
目前,就我国的土地整治现象而言,已有的技术方法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普遍落后于实际的土地整治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采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发达国家的,这导致了我国土地整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协调。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整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土地整治的实施,许多村庄的住宅区和公共设施遭到了拆除,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村的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状况与实现文明美丽的农村的愿景相悖,因此,我们需要对土地整治的理念和实践进行改革,以确保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事业方面的发展建议
(一)完善规划体系, 增强生态建设的操作性
为了使土地整治的有效实施,必须完善其规划体系,以及对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将生态建设纳入其中,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全民的生态建设意识,增强其实施能力。首先,土地整治部门应当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全面的生态网络,将城乡、山川、湖泊、河流、农田等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纳入其中,并且采取全面的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具有系统性的、全面的、科学的、综合的土地整治体系。
(二)完善生态立法, 提高生态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将生态保护纳入《土地管理法》,并加强对全民的生态建设和管理意识的培养,以确保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土地,一方面必须加强与环境保护、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合作,并将整个土地整治工作纳入我国的生态保护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政策,更好地推进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土地整治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宣传,从上到下普及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提升土地整治工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此外,还应该采取有效的绩效考核、人事管理和思想引导措施,以确保土地整治的有效实施。比如,湖南省利用双微平台,将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展示出来,从而大大增强了土地管理者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
(三)发展生态产业, 拓宽民众参与渠道
为了实现土地整治的生态建设,必须加强生态产业的发展,并且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作用。为了保护我国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污染严重的工厂的土地利用管理,同时,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和农业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并扩大人民的参与。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生命体的多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是自然界的基本性质,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自然界的一切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多元文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审美价值。同样农业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元文化,能够阻止土壤侵蚀,改善营养物质的循环,保护有益的植被,并且降低环境污染。由于农业区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生境、物种、遗传等多个层面,在不损害农业生产力的前提下,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
五、结束语
随着新形势的到来,必须实施生态转型,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生态监管,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星,张凤荣.河湖防洪区内“不稳定耕地”产生原因及认定[J].中国土地, 2019 (4) :20-21.
[2] 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环境保护部, 2018.
[3]易玲,张增祥, 汪潇等.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 2018, 29 (6) :1-12.
[4]蔡云超.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居舍, 2017 (34)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