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单一土地整治模式已难以完全改变“乡村耕地碎片化以及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的局面。土地整治也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更要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保护耕地,同时也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本文将着重探讨在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进展过程中,探究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实践对策,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现状
目前,土地整治的主要对象在农村,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细化、要求不断提高,借由占补平衡项目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补充了耕地数量,为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土地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如江苏等地区,由于试点工作起步较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仍处于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也不能全面把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真正内涵。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对策
项目区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当地村民意愿强烈,试点区域内建设条件较好,符合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要求以及现有农地整治工作,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针对项目区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试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展开。
(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主导责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涉及建设范围广泛,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度较高,与传统的占补平衡项目或增加挂钩项目均有本质的区别。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虽然大体上消除了各政府职能部门间政策或相关规划中的差异,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新兴概念,且在全国范围内仅以试点形式开展,因而首先要建立县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小组,明确责任部门,做好项目立项、验收、监督检查等日常工作,切实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主导责任。同时,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为指引,主导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在于确保土地再利用程度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大力改善,土地资源综合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土地整治工作经历了由粗放到细致、由机械代替人力的巨大变迁。截至目前,已有大量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果,从外业踏勘调查方来看,借助Googleearth、奥维互动地图以及天地图等国内外先进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支撑,极大地整合了土地整治各项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等。从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来看,先后出现了“苍穹”等一系列计算机辅助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相关图件制作和资料编制流程,科技进步也为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必要保障。
土地整治行业要以土地资源安全战略为统筹,着重开展三生空间治理工作,并在结合现有土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科技投入,开展土地工程科研等相关研究,从退化土地治理、污损土地修复到开展土地工程领域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进一步推动土地工程领域的稳步提升。此外,要在土地工程科研转化上继续深入开展,梳理、整合现有的土地工程行业科技,从各单项工程的实施进行分解,针对性地研究每个单项工程的科技优化手段,将研究成果应用推广于项目建设过程中。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整合土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相关涉农、涉地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综合反映,潜在资金投入量较大,且回收期较长,仅仅依靠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尚难以负担,因此,要进一步活用占补平衡项目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建挂钩项目实施相关政策,不断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对项目区现有条田合并、插花地整治以及周边未利用地整治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创造一定数量的新增耕地指标,再由占补平衡指标转让获取经济收益。
废弃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统筹规划整理也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此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节余指标可有效缓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巨大的资金压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整合和优化了农业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以及生态用地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土地管理模式,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有力举措。
因此,要充分应用政策支撑,深入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建设用地结余指标交易渠道和收益管理办法研究,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也要用好相关土地政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的重点主要围绕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生态用地,在项目规划时,要结合拟开发区域对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以及生态保护修复潜力进行充分分析;同时统筹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乡村风貌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形成规划区域统一、建设内容整合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另外,要加大力度鼓励激励新型农业投资主体等社会资本投入,优化乡村土地管理和利用模式,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结语
综上所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农用地利用效率,实现整治区规模化经营,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做好准备工作。而通过对现有建设用地整理,进一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城务工意愿强烈,搬迁至新农村,各类公共配套设施有保障,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总之,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多方合作、科学规划和有效执行,才能够实现耕地保护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不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柳絮,宾联明,陈柯夫.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探究[J].国土资源导刊,2022(02):63-65+91.
[2]胡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优化研究[D].湖北大学,2021.
[3]刘珺,张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问题——以上海市崇明区三星镇为例[J].中国土地,2022(01):30-31.
[4]夏世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6):8-10.
[5]陈坤秋,龙花楼.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J].中国土地科学,2020(06):1-9.
[6]马颖涛.美丽幸福新周寨——沈丘县自然资源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J].资源导刊,202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