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整理土地资源、修复土地资源以及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活动都属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范畴。具体来说,土地整治项目涵盖了一系列关键工程,如土地平整、灌溉系统建设、排水设施完善、田间道路规划、农田防护体系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而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则是指项目管理者针对上述各项工程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包括:土地整治项目的申报立项、土地整治项目的设计规划、土地整治项目的招标与投标、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建设、土地整治项目的验收以及后续的管理等。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但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石。一个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至关重要,它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坚强后盾。然而,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规范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诸多困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土地开发的整体框架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制约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其次,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政策性和理论性依据,对相关工程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不足,导致在土地预算、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短板,进而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科学、合理,难以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
(二)项目工程实施效率较低
项目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项目难以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时间表顺利完成,导致实际工期延长,进而使得项目的最终收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土地审查工作由于任务繁重,所需时间较长,为了赶进度,工作人员往往会简化审查流程,这可能导致审查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为后续的项目实施埋下隐患。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审查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以及各部门间沟通不畅,共同导致了项目整体实施周期的延长,进而影响了项目工程的实施效率。
(三)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
目前,土地整治工程所依据的设计标准仍是2000年发布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这一过时的政策标准已难以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且显然缺乏对各地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若全国范围内的项目均按此标准执行,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大打折扣。此外,尽管土地整治项目在立项前会由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但由于种种因素,这种论证形式并未充分发挥其预期作用。多数申报单位过于重视项目资金,而忽视了技术原则,导致资金和资源的不合理增加。同时,现有的评估指标存在滞后性,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急需调整和改进。此外,评估操作流程也存在不规范之处,部分地区甚至缺乏具体的评估操作流程细则。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既未建立健全的评估机构,也缺乏相应的评审制度。此外,规划设计报告的内容往往不够科学和客观,多数报告表述模糊、信息不清,对于技术经济等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种缺乏理性的规划设计报告实际上难以付诸实施。
(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对其重要性和目标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功利色彩较为浓厚。即便在决定实施土地整治后,地方基层组织和政府也未能充分开展对其可行性的深入论证与研究。此外,在实施环节,规范性管理的缺失成为一大问题,若管理手段和依据缺乏规范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容易引发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等不良行为。
(五)土地整治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
当前阶段,负责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人员在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尚显生疏。这一岗位实际上需要具备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多领域知识的专业人才方能胜任,以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推进。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专业的技术团队尚未构建完成。
三、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要制定适合土地资源发展的方案,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完善决策机制。在制定土地资源设计方案时,要倾听其他部门的意见,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对项目资金的流向和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建立评价和监管数据库,提高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的充分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效果。因此,要加强项目前期的调查和踏勘调研工作,对整治区域内的工作底图进行熟悉,做好记录。同时,要完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标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标准。加强专家论证会的组织和管理,确保专家意见得到充分听取和采纳。此外,要规范项目评估流程,建立健全评估机构,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意义和目的,加强对项目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地方基层组织和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确保项目按照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的标准进行建设。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符合要求。
(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是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吸引具有水利、林业、农业、土地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中来。
(五)规范资金管理
规范资金管理是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如实上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运作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正常检查和监督。
四、结论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当前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以及资金管理规范性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以及规范资金管理等对策。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泉.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民营科技, 2017(6):1.DOI:CNKI:SUN:MYKJ.0.2017-06-076.
[2]汤海忠.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22):0013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