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地质背景
老王坑矿区位于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北西侧中段,河台金成矿带南西延伸段。区域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的大型河台金矿床位于老王坑的北东部(图1),老王坑银矿具有寻找中型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侵入岩出露较多,为华力西期侵入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总体以北东向构造为主,次为北西向,它们相互切割、复合,构成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
图1老王坑银矿区域地质图
二、矿区地质特征
老王坑银矿位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北东段与广宁-罗定断裂带北东段交汇处。区内断裂、褶皱构造发育,主要发育滨浅海—半深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的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的地层,同时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出露有三叠纪、侏罗纪的酸性、中酸性岩。
1、地层
出露地层为寒武纪水石组、奥陶纪罗洪组、志留纪连滩组和第四纪大湾镇组,主要出露水石组。
2、岩浆岩
老王坑银矿区内西北部岩浆活动较强烈,出露有二叠纪、侏罗纪的酸性、中酸性岩。同时,还出露一些酸性岩脉。矿区出露的酸性中酸性岩石有中-晚二叠世细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侏罗世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脉岩的种类不是很多,主要为酸性脉岩。有花岗岩脉、石英脉、石英斑岩脉等。岩脉的分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少数为北北东向及北西向。
3、 构造
矿区区域构造位置处于罗定—广宁断裂带的中段,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以北东向构造占主导地位的构造格局。
老王坑银矿区发育一向斜构造,区域上称为正洞向斜。正洞向斜两翼次级褶皱发育。卷入褶皱的地层为寒武纪水石组。总的来说,正洞向斜为紧密线状褶皱,其北西翼为华力西期岩浆岩所吞噬。
区内主要发育北东向断裂,部分为北北向断裂,其中正洞断裂重要的导矿、容矿构造带。正洞断裂发育于寒武纪水石组地层中,断层破碎带宽1~20m不等。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层,形成硅化岩、硅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褐铁矿化碎裂岩、褐铁矿等,晚期有石英脉贯入。破碎带提供了容矿空间,沿断裂发育有多处破碎带蚀变岩型银金多金属矿(化)。
4、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共圈出6处土壤综合异常。土壤异常以Ag、Au、As为主,局部伴有低强度的Pb、Zn、Sn等元素异常。异常主要呈不规则条带状或椭圆状展布,主体受区内的北东向脆性断裂带和片理化带控制,局部沿北西向次级断裂分布。在其中5个异常区内发现规模和强度不等的银、金矿化,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三、 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
老王坑矿区内已发现银多金属矿(化)体4条,分别产于老王坑(V1)、看牛涌(V2)、新围(V3)和关塘坪(V4)。
V1号矿体主要沿北东向正洞断裂(F2)分布,地表控制长约600m,矿体主要表现为透镜状、细脉侵染状,有分支复合、膨大缩小现象。出露标高在87~125m。银矿石品位Ag11.6 g/t~132g/t、Au0.11 g/t~0.22g/t,Pb0.14 g/t~0.67 g/t %。蚀变矿化带矿体地表长约600m,蚀变矿化带地表出露厚度0.2m~12.5m,平均厚度2.31m。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及毒砂,围岩为寒武纪水石组的砂岩、千枚岩等。
V2号矿体沿1组北北西向断裂分布,出露标高约85m,延伸长度及延深不祥,矿化主要表现为透镜状,其次为细脉浸染状。地表矿石品位Ag5.50 g/t~638.0g/t,Au0.15 g/t~0.44g/t。矿体蚀变矿化带两侧围岩有不同程度的银矿化现象,银矿石品位Ag3.23~3.92g/t。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毒砂,主要控矿、容矿构造为断裂,围岩为寒武纪水石组的砂岩、千枚岩等。
V3号矿化体出露标高约80m,延伸长度不详。矿化体宽约1.2m,刻槽取样分析,含Ag 30.2g/t,Au 0.47g/t。矿化体呈脉状,产于寒武纪水石组,岩性为褐铁矿化硅化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V4号矿化体天然露头出露,出露标高约100m,沿矿化体走向尚未有工程控制,延伸长度不详。矿化体宽约3-4mm,品位Ag 88.0g/t,矿化体呈脉状,产于寒武纪水石组,岩性为褐铁矿化硅化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2、矿化蚀变特征
区内银多金属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发育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的北东向、北西向脆性断裂带和片理化带内,
3、找矿标志
化探标志:Au、Ag、As、Pb等元素的土壤异常浓集中心为重要的找矿地段。
构造标志:区内已发现矿(化)体多数定位于北东向、北西向脆性断裂和片理化带,发育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片理化带为主要找矿构造标志。
蚀变矿化标志:强烈的蚀变矿化为良好的找矿标志,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化包括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等。
四、成因探讨
老王坑银矿矿(化)体主要赋矿于寒武纪水石组,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赋矿岩性以变质粉砂岩、绢云千枚岩和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已知矿(化)体均产于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和片理(或劈理)等裂隙控制,呈脉状、透镜状或囊状、星点状产出,并有较强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毒砂化等。岩浆活动及断裂构造活动,使含矿层位寒武纪水石组中的Ag、Pb、Zn等成矿元素被活化、萃取、迁移,且成矿热液在动力作用下向断裂破碎带、片理或劈理等裂隙中迁移,从而使成矿热液交代断裂带内的构造碎裂岩,或充填于断裂带、片理或劈理等裂隙中形成蚀变岩带和银多金属矿(化)体。因此,其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或者为热液脉型,这还需要开展进一步地质工作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德庆县老王坑银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广东:广东省地质矿产公司.
2、李文胜 杨大环 广东银矿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谱系[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4,30(1):36-40.
3、王祖伟 蚀构造岩型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资源潜力——对粤西庞西垌-桂东南金山银矿带的解剖[D]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