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高中化学教学思维的的内涵
在当前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十分宝贵。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应了解到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与发现、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的一种科学实践过程。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应了解到物质处在不断运动与变化阶段中,且物质的变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引起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内因、外因、量变、质变等角度对物质的化学变化加以分析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到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并对各种不同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与研究,从而揭示每种变化的具体特征及规律。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能使用对立与统一、连续发展以及动态平衡的观点,对化学反应进行考查和分析,并对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有可能发生的具体化学变化进行预测。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应当掌握获取有关证据,并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做出一定假设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证据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具体的推理,从而对假说进行证实或证伪,并将证据和有关结论间的联系加以合理阐述,形成相应的科学结论。学生要能通过各种模型对化学现象作出说明和解释,并对物质及可能的变化作出预测,以此建立相应的模型,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思维的转换与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观念,优化学习目标
首先,设立学习目标时应该具有足够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对这节化学课要达到的效果有所预估,包括想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想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其次,对目标的设立应该具有整合性。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只是对具体的知识进行记忆,而应当是对相应的化学方法、化学能力、化学观念等多个维度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再次,对目标的设立还应具有发展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迁移。
(二)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高中化学涉及很多生活实际问题。而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其实并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应当多为学生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与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想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教师就应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从而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出与学生相契合的点,创建高效且生活化强的化学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才会有一颗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并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把握本质。
(三)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高中化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比较复杂而抽象的,如果仅依靠教师传统的理论性讲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有抵触与排斥的心理。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保证,那么学习效果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形象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融入情境,使枯燥无趣的知识点变得立体、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对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开。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分主题制作成多个篇幅短小、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课堂联系社会热点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趣味实验演示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觉得化学实验直观可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述科普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好奇心,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化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化学规律,提升对化学的识别能力。
(四)深层次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念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都有极大的可发展性。教师要注重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认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对化学学科而言,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时,要注重向学生解释这一章节内容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否则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思考知识的价值,只会盲目、被动地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不利。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的价值时,学生同样会在大脑内部建立分类的思想,这对学生今后各科知识的学习都会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学习,努力挖掘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呈现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意识,培养学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认知观点,在学生观察到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微观上的反应本质以及反应原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统筹观念。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从创新教学观念,优化学习目标、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深层次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念、重视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3).
[2]张昊.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