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血液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诊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性[1]。所以,务必要做好血液检验的质控措施,而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是血液检验质控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检验科采集的1000份血液样本展开回顾性分析。在1000例血液标本中,592例来自于男性患者,408例来自于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从12岁到78岁,平均39.4岁。
1.2 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所有标本都是本院采血室护理人员采集,并由专人送检验科检验。检验前检验人员针对标本展开合格性检验,将不合格标本剔除,并要求相关人员重新采集。本次研究将重点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分析各种原因所占的比重。
2 结果
全部100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4例不合格样本,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5.40%。具体不合格原因如下表1所示,其中,血凝、样本量不足、容器选择有误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有23例、16例和1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42.6%、29.6%和18.5%。
表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3 讨论
3.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全部100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4例不合格样本,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5.40%。这一比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必须要采取科学措施实施有效管理。从本次研究发现的各种原因来看,血凝、样本量不足、容器选择有误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前三大原因。
(1)血凝。在本次研究中,54例不合格标本中,血凝标本共有23例,占比42.6%,是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首要原因。导致血凝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一是护理人员在抽血过程中不顺利,使得抽血时间过长,导致抽取到注射器中的血液样本出现凝块;二是在抽血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试管的注入顺序,导致先抽取的样本反而后展开后续作业导致出现凝固;三是抽血完成以后,对试管的摇晃不规范;四是抗凝剂的使用量不足导致血液样本发生血凝;五是抗凝剂加入试管后发生了黏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
(2)标本量少。在本次研究中,54例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少标本共有16例,占比29.6%,也是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抽血人员的问题,要么对于相关检验项目的要求了解不足或疏忽,要么就是自身经验或技能不足造成标本抽取不足。
(3)样本容器选择错误。在本次研究中,54例不合格标本中,样本容器选择错误共有10例,占比18.5%。血液样本采集本应当针对不同项目,使用不同采集管;但是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会由于对项目的熟悉程度、自身经验、责任性等问题,导致用错容器。
(4)除此之外,还发生了诸如溶血、送检时间超过要求以及采集不规范等问题。
3.2 预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对策
首先,要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有关资料,定期培训等,确保工作人员对相关检验的要求、标准有确切的认识;另一方面,同时对于采血中的相关技能要不断强化,比如切实掌握消毒技能、保证抽血时间、熟练使用抗凝剂、掌握混匀技能等等[3];此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职能精神的培养,强化责任感,发挥工作积极性。
其次,要制定明确的操作制度。针对血液标本采集和检验,务必要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各个步骤的流程、要求和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依制度展开各项操作,包括采血,送检,保护等等。
最后,要建立科学奖惩激励制度。每个月针对发生的异常事件展开回顾,对发生异常的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年度统计各工作人员的实施状况,并将评比情况纳入年终考评。
总的来说,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检验相关人员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好相关因素防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覃红染.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4):149-150.
[2]吕建业.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与相应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2):11+13.
[3]蔡文祎.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