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有力支持。而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和活动,也给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而随着地质灾害爆发频率的上升,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通过对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高度重视,既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还能以此来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1-2]。
1.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1.1地下水位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在矿山众多的地质灾害类型中,地下水位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具体来说,一旦矿坑中涌现出大量的水,就需要相关人员立即做好应对措施,而这其中就包括对出水量的科学评估。而在此过程中若发现出水量已经超出了评估的范围,就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会非常大。除此之外,在相关人员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时,会遇到蓄水溶洞,而溶洞中除了有大量的水以外,溶壁上还会有非常多的泥沙和碎石屑,所以在面对水流的强大冲刷时,这些泥沙和碎石屑会涌进矿坑中,从而造成泥沙堵塞,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相应的地质灾害。
1.2岩石体变形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通常情况下,对矿山进行开采活动时,岩石体常常会因为外部作用而出现相关的变形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而这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采空塌陷。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时,一旦留设的矿柱受到了损伤,或者其本身的数量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支撑力,就会很容易造成地面塌陷,而此类灾害经常发生在矿产资源埋藏较浅的矿区。除此之外,矿坑周围的岩石有时会在地壳应力的作用之下,出现收缩现象,而如果此时依然继续进行矿山的开采活动,那么就会使矿坑周围的岩石在收缩作用下产生非常大的空间,这样岩石就会从急剧收缩的状态转变为应力释放的状态,进而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
1.3植被规模骤缩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当前,有些企业在进行矿山的开采活动时,所应用的开采模式并不科学合理,那么就会导致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而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植被规模骤缩。一般来说,植被覆盖面积的缩小,会直接影响到矿山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再加上在开采的活动中,如果遇到的是强降雨这样的天气,更是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时,首先要坚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不管开展任何的工作环节,都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从而在立足于满足该地区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做好相关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2.2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有着广阔的疆域,所以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地质差异,所以不管是从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上来看,还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而在立足于对实际情况有效掌握的基础上,来有序推进矿山的勘察工作,进而通过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整理,来为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2.3利益协调原则
不管是矿山的地质灾害治理,还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其所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再加上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所以两个工作作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立足于利益协调原则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连接作用,以借此来实现该地区的全面发展。
3.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3.1科学应用矿山开采技术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的技术不断涌现,而这也为矿山开采技术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具体来说,通过科学应用矿山的开采技术,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还能更好的稳定矿山的地质环境。而通常情况下,为避免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地表沉降的问题,相关人员可以借助填充开采的方式,来注浆填充相应的开采部位,进而以此来平衡矿山内部的结构应力和压力。不仅如此,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考虑局部开采的方式。除此之外,要想对地表沉降、岩层位移等情况实现有效控制,还可以选用填充复岩离层带的方式。而不管是选用哪种开采技术,都需要立足于矿山、岩层实际的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地表结构的相关特征,来进行科学选择。
3.2种植复垦技术的有效应用
当矿山出现地面塌陷的问题时,还可以借助种植复垦技术来实现有效的治理和修复。具体来说, 首先是要对塌陷地区进行复垦填充,而用的填充材料一般是煤矸石。其次,在复垦区域内广泛种植相应的树木、草本植物等。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对地面的压实处理力度进行强化,从而在确保地基密度的同时,还能获得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3.3建立起多部门的联合治理以及监测体系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应建立起多部门的联合治理和监测体系,从而以此来为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和生态环境的科学修复保驾护航。首先,应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的积极建立,来实现多个部门的共同监测,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赋予其一定的执法权,以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应对矿山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并在立足于矿山地质环境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先进的监测设备,来明确污染物的指标,以在此基础上为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给经济社会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与动力,就应该提高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通过治理措施的积极落实,修复工作的有效推进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聪伟,郑杏玉.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0,(10):140-141.
[2]孟和苏乙拉.试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维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部资源,2020(06):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