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美育的开展是借助“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来提高人文素养及复合意向美的思想创造。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就要以艺术人文知识与艺术作品审美形态感知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成多维度的课程群。课程群的设置优化内容板块自由组合,从艺术学科知识到感知关联的技能等,落脚到艺术学科不同的支撑方向,并转变为各方向知识与对应的“干预”感知的技能,实现多元化艺术美育通识教育。
一、“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健全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从宏观维度看是指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首先是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将这一理念深度渗透到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中去,让学生透过专业教育表面的专业知识,达到对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的领悟内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把美育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的构成体系
“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群应该按照以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实行‘多维立体、特色创新、艺工融合、探索实践’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目标是建立特色美育课程体系,打造美育高端智库,以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美育课程建设及各项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社会美育开展。
(一)构建多维艺术通识课程
开设丰富的艺术类美育课程,满足同学们的基本爱好和兴趣,拓展学生美育(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育(艺术)修养。如南京艺术学院开发的系列课程有中国画艺术之美、西方雕塑艺术之美;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等跨越中西方艺术地域空间维度的美育课程;同时兼顾现当代审美与历史沉淀,如流行音乐与歌剧戏曲的时间维度的艺术美育欣赏课程。再之可以设置融合文学诗词及艺术媒体等学科间融合的横纵发散维度进行课程板块的组合。
(二)建立特色艺术通识课
坚实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美育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融入感,加深对艺术门类的理解与认知。可以设置艺术实践社团、会展汇演等形式的活动美育课程;也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艺术季、艺术讲堂等形式的艺术文化活动。
(三)强化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探索“传承与创新”的美育教学模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着好人生底色。可以融入传统吉祥图案、民间陶瓷文化及民间舞蹈、民族乐器欣赏等地方特色类艺术课程。
(四)网络微课通识课(慕课)
开发艺术专家的慕课美育通识课,充分利用艺术与互联网+,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学习自由度更加宽泛、自由,借助在线课程资源,以艺术人文知识与作品形态了解当代的艺术观念,更好的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五)项目制的实践课
艺术美育课的第二课堂,确立课程模式为“以赛促学,以展促教”的美育实践教学理念,以固定项目开展课程,比如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这种大型的艺术赛事为课程契机,优中选优,完全浸入式的参与其中,得到全面的指导与训练,参加全国大赛,在通识美育教育过程中会起到榜样和示范的力量,也是美育课“培根铸魂”的特色优长。
三、“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整合资源,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教学内容,定期专业人员调整教学计划,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思想的前瞻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多个学科联合构成,也可以是单门学科的知识点构成,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二)实践类艺术通识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破解之法
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和专业特色可以考虑成立艺术美育学部,加大力度构建以国际视野、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艺术力量。同时艺术美育学部也肩负着“大美育”教育的基石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独特核心的美育课程教学方法和体系,挖掘本校艺术教育专业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综合类院校需要建立美育课程改革共识及教师团队培养意识,用教师成长促进课程改革建设,核心团队教师要快速加强学习交流及自身理论层面的提高,教师能力的提升是美育核心课程群改革建设的根本要素。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质量保证课程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大美育”为引领构建育人新格局。
(四)加强课程群建设评估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大美育的概念,探索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着力点。“大学艺术美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需要建立符合各学校的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和客观弹性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以考核评估向督导评价转变,重视美育过程和实效的评价,具有普惠性及广泛性,破除学科思维定式,形成循环性过程评价。在学校美育评价过程中,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注重“五育”并举、相互融合,注重在美育课程、艺术实践、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美育评价,统筹、引导优质社会资源向学校美育集聚,构建学校“大美育”的教育体系,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美育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