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所有文体中,散文翻译大概率是最复杂且最值得琢磨的。一方面,散文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散文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地位于文学中可谓举足轻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散文逐渐成形,很多大家偏向于创作散文作品,也有大量散文被译成外文。但是由于散文文体界定模糊,类型包含甚广,与其他文体有时难以区分,例如叙事散文与小说,哲理散文与议论文等等,因此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一直落后于其它文体翻译的研究。在语际翻译中,不免会产生丢失原文意味的现象,故而英译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翻译界甚至一度存在汉语散文不可译的观点。
但是,更多的翻译学者则认为汉语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是可译的也是值得翻译的。张培基先生作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理论和实践,尤其是翻译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的中国现代散文一直是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散文佳译,也是翻译学习者的参考教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2 张培基与许地山及作品《落花生》
《落花生》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其笔名为落花生。1893年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许地山出生的时候,正值甲午战败时期。他的父亲许南英在甲午战争爆发期间率部投身“抗日保台”的战斗,有着崇高的志气和爱国情怀。年幼的许地山深受父亲的影响,很早便在心中深种国恨家仇,确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的许地山正在燕京大学读书,他响应号召开始撰写文章、开会、演讲,加入到示威游行的行列当中,以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内心的英雄情怀。散文《落花生》发表于1922年8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许地山以小见大,通过赞美日常可见的花生的品质,揭示了人生大哲理,用一家人之间的日常对话体现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文章通俗易懂,但蕴意颇深。于他而言,生在乱世,却心怀大志。花生默默无闻,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做人也应当平凡、质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这与许地山的所作所为高度契合,也因此形成了“落花生”精神。后来,《落花生》分别列入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当中,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后世作用颇大。张培基教授生于192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时代。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曾远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在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天,毅然飞回了祖国的怀抱。他曾参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凭此经历,他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具备对西方的了解,因而选择五四运动中文人的散文作品进行翻译,将中国思想传向世界。《落花生》便是其中一篇。通过了解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的崇高品质与“落花生”精神如出一辙。2005年出版的《经济日报》中写到了有关张培基先生的采访,先生坐在简朴老旧的客厅当中,头发稀疏、但是眼中仍然时刻流露出异彩,他不计较名利,甘于清贫,但是却对学术研究的缺憾始终难以释怀。这样的老者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翻译当中,质朴,平凡,默默做着贡献,把中国之声传向世界。深刻印证了“落花生”的崇高精神。许地山与张培基相差28岁,他们都处在中国从落后一步步探索发展的时期,都经历了中国局势的混乱,也都见证了它的进步。他们身处红色年代,有着同样的爱国心,爱国魂,同样的精神和节操。因而,可以在作品中找到共鸣。
第二章 张培基的经历与英译散文的关系
2.1 自小熏陶,尤爱散文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的前言中,张培基写道:“我自幼就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他从小学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零零散散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并且不断写作文,包括中学和大学时代的英语作文,这实际上就是对散文写作的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发现读散文是一种享受,他认为散文比诗歌易懂,比小说读来省时省劲。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已故高中英语老师姚志英先生。先生除了教他们精读、泛读、语法等正课外,还要他们另外背诵亲自精选的英语短文。每星期都有一堂课是专为背诵而设的。三年下来,张培基一共背熟了九十六篇英语短文,且绝大部分都是散文...这九十六篇短文装在头脑里,使他增加了对英语和散文的兴趣,增加了语感,慢慢悟出了写文章的路子。从那以后,在他从事翻译或写作时,过去熟读的点点滴滴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在脑子里面。
2.2 留学海外,兼容并包
张培基有着海外留学与任职的经验,因而,它有着兼容并包的思想与胸怀,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译成外文后向国外介绍的大多数是诗歌、小说、戏剧,唯独散文被冷落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处处缺乏宽松的气氛,散文因其本身“率真”的特点,很难流行,就别谈向国外推荐了。因此张培基选择散文翻译,将这一被人忽视的文体再次提及。
第三章 赏析张培基英译《落花生》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一大特点是能够抓住两大语言的不同特点,注意忠于原文却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短小精炼,语言通俗易懂,且逻辑清晰。能够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其与刘士聪先生的译本有所差别因而对二者比较分析。通过赏析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落花生》一文分析其翻译技巧及策略。
3.1 张培基译文与刘士聪译文对比
①“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1)张译为”“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ou of vacant land.”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时把原文的“半亩”译为“mou”,在英语中,只有“英亩”的对应翻译,即“acre”。因此,若此处译为“acre”并不准确,如果贸然换算单位也不合适,张培基先生的“mou”保留了中文色彩,并没有因为英译而丢失或错译。刘士聪老师则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将“亩”,翻译为“mu”,体现了一种文化负载词的感觉。更加清晰、直白、易懂,不缺失任何信息。
(2)张译中的“隙地”,译为“vacant land”,vacant指座位房屋等空的,未被占用;工作或职位空缺; 刘译中使用unused指不再使用的,从未用过的(not being used , or never used ,)显然刘译更加恰当。
②“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1)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此处译为‘why not plant some here’,使用了why not句型,‘辟来做花生园’,译文用why not..表示一种商量的语气,体现了日常对话。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中用let’s do sth句式没有体现这种商量的语气,略显普通平淡。
(2)张译将“我们姐弟几个”译为“us children”简洁精练,刘译中“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则略显冗长繁琐。
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张译中“买种,动土,灌园”,三个连续短句,处理极佳。“buy seeds, plough the land, water the plants.”,中文喜用排比,或者“有的....有的....”句式,但英文忌重复,故张培基先生用“we”代替“some”。更加地道。且张译采用了starting的形式,一方面使得语言简练,另一方面在视觉上增添了动感,仿佛把读者带到了孩子们风风火火的劳动现场。另外,此句中“居然”一词看似漏译,但这种“惊喜”的感觉已被“good和just after" 两个词以及句末感叹号传达得非常到位。刘士聪先生译为“some..., some...and others...”表达节奏更长,补充了原文的含义,再现了原文的韵律和节奏,但是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一种欢快紧凑的感觉。刘译也在“居然”这一词上下了功夫,不是将其简单地直译为unexpectedly, surprisingly 等词,而是将其忽略掉,用句子“we had a harvest !”,将原文的“出人意料”之意表达了出来。不仅传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再现了原文的节奏韵。
④“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多为被动,故张培基先生在译“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时,用“the party would be held in..”译出,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刘译则采用另一种句式结构“go to... for”。
⑤“那晚上的天气不大好”
张培基先生译为‘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raining”,附加了下雨的内涵,符合原意与英语习惯。而刘译中“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没有张译中的地道,有些拘泥于原文。
⑦“都喜欢吃它”
原文为“都喜欢吃它”,张译译为“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用名词的静态表达代替这一动态表达,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更生动贴切。刘译依旧采用主动句式。
⑧“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1)张培基译为:“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 peaches, and pomegranates, which hang their fruit on branches and win people's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liant colors,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in the earth and remain underground until they're ripe. ”利用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等将多个句子连接为主从复合句。张译将原文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将花生同好看的苹果、桃子等做对比,显示花生的优秀品质,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采用跨句翻译,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 ,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这样可以显得文章更加通顺,不会因为翻译而流失原文美感。
(2)“鲜红嫩绿”
张译和刘译都没有选择直译,而是译为“brilliant colors”和“beautiful colors”,表明作者在翻译引申原文的意思,使用了增译意义的手法。
(3) “这小小的豆”
张译为tiny little peanuts。英语中常把tiny和little用在一起,有“小得可怜(爱)”等含意。刘译中直接译为“peanut”虽较为直观,但某种意义上缺少了强调作用。
3.2 从整体语言风格看翻译技巧
(2)节奏美
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表达形式通顺流畅,再现了原作的审美艺术特色。体现了原作两方面的感情基调。整个节奏平稳,情感基调徐缓慢进。但也偶见波澜,比如兄弟姐妹几个在抢答父亲的问题时,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例如,“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就体现了一种渐进的基调。此外文中长元音或双元音的字词一方面舒缓了语速,第二方面体现了思考。
(2)语义美
张培基先生翻译此文多用口语化语言,短小的句子,简单的辞藻,篇章结构清晰,与文章主题相符。例如,“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这句话都是简短的小词,却体现了日常对话的生活感。还有,“"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 "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 said my elder brother. "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这几句话完全译出了对话感。
(3)形象的塑造
原文中多处提到“爹爹(说)”,译文均以颇为正式的Father译之(仅有两处将“也请你们爹爹...中的“爹爹”译为体现父亲与子女亲昵关系的Daddy);同样地,对几处提到的“母亲及妈妈”,译文也均以颇为正式的Mother译之,张培基先生这样处理既体现出原作回忆的特色,在译文整体上实现了行文叙事的一致性,又折射出作者对“爹爹”、“母亲”的几多敬意与感念之情。描写母亲的地方不多,但是母亲和孩子们说话是商量式的,例如“How about”等,体现了平等的原则。
原文中写到“父亲”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流、启发式的互动,读者可看到“爹爹”对“我们”的关爱之情,且作者把“to our great joy”状语放前,将“我们”满怀期待、期待实现及喜出望外的心情表现得尤为充分。一位亲和温厚的 “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章 结语
张培基先生的一生与翻译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很大一部分心力放在了英译散文中。他最初踏上这条路,纯粹是兴趣使然,却将近60多年以此为伴。至于他为什么会做散文翻译,老先生说道:“刚开始,我只是在《中国翻译》杂志上随便地发了几篇,也没有想到会一直翻译下来,更没有想到会出书。”他呵呵地笑着说:“我其实也没有想对散文翻译有什么过多的规划,毕竟是这个年纪了。当时就是觉得散文翻译起来比小说轻松,文章两三千字,也不长,翻译起来也很快,有空就写一点,不像大部头的小说那样给人很大压力。”翻译生涯将近 60 年的他,如今已是中国翻译界的权威专家,桃李满天下,著作颇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带领着中国翻译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张培基先生,向世界译介中国,让我们的翻译薪火相传,永恒发光。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来洁. 张培基:以传递中文之美为乐[N],经济日报,2005-9-30(14)
[3] 陈茜: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C],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5] 刘士聪著,《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2002.122-124
[6] 林语堂,《论翻译》,《翻译论集》,刘靖之主编,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65-70
[7]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 唐金莲 卢贵英.《从“底”字透析译者态度——张培基英译《落花生》浅析》[C],中国科技信息,2009
作者简介:秦雅楠(2001—),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学历:本科,单位:山东理工大学,255000,研究方向:翻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