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具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教务管理人员作为高职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其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通过对各大院校进行走访调查,从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培训和提高建议。
一、提升教务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部分高中毕业生,旨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务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管理骨干,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胜任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常常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二、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岗位胜任能力:首先,应熟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政策解读和政策执行能力;其次,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和实施教务管理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应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分析和报告教务管理数据;最后,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能够秉持教育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现状
二级学院是高职院校下设的教学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计划,负责组织教学、整理教材资料、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事宜。随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重心下调,如:一些学籍、成绩以及课务管理等工作现均由二级学院负责,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不在是简单的对文件进行收发,而是更加全面的负责学院的建设、科研、教学等多项工作。二级学院的教务工作内容繁重且复杂,从小到一个通知,大到教学计划的订正,从领悟领导决策到具体实施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务人员来完成。由此可见,教务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运营情况以及科研成果。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尚未完善,且还不能搬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所以,二级学院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充分意识到当前二级学院教务管理现状,对现存问题有针以性的进行解决,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水准,让教务管理逐渐步入现代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四、提升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岗位胜任能力标准
制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选拔和培养教务管理人员,并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以下是制定岗位胜任能力标准的步骤:首先,确定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制定岗位胜任能力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确立教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为学校选拔和培养教务管理人员提供标准依据,同时为考核和评价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收集资料和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资料、观察调查、专家访谈等,收集和分析教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再次,制定标准的内容和结构:根据资料和信息的分析,制定教务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包括标准的名称、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标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的更新和维护等。次次,评审和审定标准:将制定好的标准提交给相关的专家或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评审和审定,确保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推广和应用标准:将制定好的标准推广应用到教务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评价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准的更新和维护。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院校领导应结合身身发展运营状态况,制定相关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规范教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和发展,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的具体措施:首先,制定培训计划:学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等,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举办内部培训:学校可以组织内部专家或业务骨干,开展教务管理人员的内部培训,通过授课、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再次,参加外部培训:学校可以安排教务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外部培训,如研讨会、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等,拓宽教务管理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次次,实践锻炼: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或考察等形式,让教务管理人员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学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岗位胜任能力,提供适当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机会,激励教务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了学院更好的开展教务管理工作,则需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院校领导可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文件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通过培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还可以激励教务管理人员不断进取和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励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和发展。以下是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首先,薪酬激励: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性薪酬政策,将教务管理人员的绩效和贡献与薪酬挂钩,激励教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职称评定:学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岗位胜任能力,提供职称评定的机会,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和激励。再次,奖励制度:学校可以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奖励制度,对取得优秀成果和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次次,培训和发展机会:学校可以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最后,职业发展通道:学校可以为教务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根据其工作表现和能力,提供职业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取。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院校为顺利开展教务管理工作,可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励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同时,激励机制也可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为学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
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和发展。以下是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首先,建立团队文化:学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建立团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明确团队目标和任务,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优化团队结构:学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特点,优化团队结构,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形成高效的工作协同机制。再次,提高团队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组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团队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次次,加强团队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团队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团队管理,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激励团队成员: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和激励制度,激励教务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和工作,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团队建设也可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助于学校稳定和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推进,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要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推进高校建设与发展,教务管理人员则需要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务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的素质。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繁杂且重要,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管理、教学评估、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具备全面的教务管理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黄丹粟.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协同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风,2022(31):13-15.
[2]曾荣侠.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机制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2):53-55.
[3]黄丹粟.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的优化与实施[J].科教导刊(下旬),2020(09):20-21.
[4]黎铮.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提高教务管理工作质量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