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陈继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继东,.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6.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质量均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破坏。此类问题的产生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和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是从水资源和土壤保护的层面出发,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与修复。因此,将其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重点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DOI:10.12721/ccn.2025.157006
基金资助: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具有重大作用,在水土保持技术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避免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率,对于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使用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同时,还需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并且积极落实生态修复工作,将水利水电施工中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全面提升地表稳定性,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为此,急需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梳理。

1.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的根本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扰动影响,为能达成水土保持的目标,则需坚持如下几种原则:第一,综合治理原则。即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状况,科学设计水土保持方案,通过形成一个综合的防治体系来降低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水土流失率;第二,最小扰动原则。即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便需考虑到施工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流程和优化施工设计,减少二次开挖现象,尽可能缩小土方开挖的面积,控制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第三,经济可行性原则。即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投入因素,尽可能寻求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水利水电施工中水资源的消耗量较大,因此为能达成水土保持目标,需要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降地资源损失和浪费率。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水资源管控策略。在工程建设期间,鼓励施工作业人员节约用水,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使施工人员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以降低水资源使用量。此外,要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工作,指的是对日常施工产生的垃圾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谨防由于随意堆放对周边水环境造成较大威胁。例如,在部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结束后,会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对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主要方法有人工湿地和植被修复技术。

2.2土壤保护技术的应用

为能达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除了要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以外,还需加强对土壤的保护。主要方法为对于区域范围内土壤破坏的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且按照实际生态修复需要,明确修复目标和制定修复方案,致力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并且密切监测和评估土壤改良效果,明确生态修复方案的可行性。土壤保护技术中通常是采取管理和有效的技术措施来达成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土壤的目标。土壤保护技术的应用作用为降低土壤污染,防治土壤退化和侵蚀。常见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技术手段为植被覆盖和设置堤防等措施来固化土壤结构,谨防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可以通过对耕作方式和肥料使用方案的科学调整来改良土壤质量,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具体而言,可将土壤保护工作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对土壤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和保护计划;采取综合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土壤现状;进行日常监测与治理,根据土壤评估监测结果,对土壤保护和修复方案进行及时纠正,提升土壤保护和治理水平。此外,还需积极加强对土壤修复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强化土壤修复和治理技术水平提高土壤保护和修复效果。

2.3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除了要对工程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与保护,还需强化对植被生长性能和引种培育措施的研究工作,目的是全面提升植物培育效果,使其真正发挥固土和蓄水作用。因此,需要优先选择根系相对发达、枝叶拦截作用较强,且地上部分保水蓄水能力突出的植物进行重点培育。实践证明,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对于植物类型和布局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生态修复效果。因此,需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等合理选配培育植被。例如,对于一些高海拔地区或者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可以优先选择耐寒植物,增强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而在土壤和水分较为贫瘠的地区则需优先选用保水和蓄水能力较强的植物,以提升土壤中的含水量。此外,还需重点考虑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建设需求,如在针对水库大坝的边坡进行修复时,需要选用根系发育较好和固土能力较强的植物。植物栽培过后,还需加强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通过适时洒水与施肥,促进植物长势,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2.4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修复中的作业要点为对土壤的保持,这主要是由于边坡结构相对特殊,很容易受到水流冲刷和风蚀影响。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土壤流失。较为常见的边坡土壤保护技术为植树造林法和边坡加固法,通过提升边坡结构上的植被覆盖率,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壤流失率,有助于保护土壤结构的完整性。此外,进行边坡生态修复时需要关注物种多样性,即将边坡上的植物和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其中的物种多样性来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效果。主要方法可以在边坡部位大量种植多种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以吸引更多野生动物,此举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采取特定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后,要对生态修复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了解生态修复效果,对于生态修复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争取有效保持区域生态平衡。

2.5做好施工监督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筑规模较大,很可能会破坏大面积地表植被与土壤,严重的情况下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此外,施工中的噪声污染、废气、废水污染也较为严重,对周边生态环境不够友好。基于此,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监督工作,目的是对施工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严禁出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严重破坏地表植物的现象,且在施工结束后需立即采取人工培育方式,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尽最大可能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结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起到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水利水电施工中,仍需不断优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分别入手,强化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水平,降低施工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能得到保障,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武.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2,(12):67-70.

[2]王录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1,(07):135-1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