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及其转型驱动因素
王玥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玥明,. 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及其转型驱动因素[J]. 中国土壤,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48.
摘要:
本文对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及其转型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现状分析和变化分析,发现了土地利用在南小河流域存在地形梯度分异的现象。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指数,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素。评估了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与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优化调控策略。本研究对于了解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机制,优化生态环境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转型;生态环境效应
DOI:10.12721/ccn.2024.157048
基金资助:南小河沟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现状与优化( DJNY-YB 2023-62)

南小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土地利用格局的合理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异及其转型驱动因素,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利用变化分析

1、现状分析

南小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城镇建设为主。其中,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和平原区域。这些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耕地占据了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显示出农业在南小河流域的重要地位。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占据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这些林地对于保持水土、提供木材资源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功能。畜牧业: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也是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草地和部分林地区域。城镇建设:城镇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和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这些区域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的中心。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南小河流域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等六个类别。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更细致地了解和管理土地利用情况。

2、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南小河流域的地形梯度特征明显,从河谷到山区,地势逐渐升高,土地利用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主要区域。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丘陵地带:地势略有起伏,土壤条件适中,适合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山区地带:地势陡峭,土壤相对贫瘠,但森林资源丰富。这一区域以林地为主,对于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南小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梯度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形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影响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二、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 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异

(1) 地形特征分析

南小河流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其地形特征复杂多样。流域内主要包括河谷地带、平原区域、丘陵地带和山区。河谷地带及平原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丘陵地带则地势起伏,土壤条件适中,适宜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山区地带地势陡峭,土壤贫瘠,但森林资源丰富,对于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特征

在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梯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耕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和平原区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便于农业耕作和灌溉,因此耕地占据了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林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区域地势较高,坡度较大,但森林资源丰富,适宜林业发展。林地占据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对于保持水土、提供木材资源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功能。草地:草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和部分山区。这些区域土壤条件适中,适合畜牧业发展。虽然草地占比相对较小,但对于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和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这些区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虽然城镇建设用地占比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其面积和比例可能会逐渐增加。

3、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指数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我们可以计算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指数。该指数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数据,通过统计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面积或数量,并计算其占该地形梯度总面积或总数量的比例,来衡量其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具体计算方法为:首先,根据地形数据将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地形梯度等级(如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等)。然后,统计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每个地形梯度等级上的面积或数量,并计算其占该地形梯度总面积或总数量的比例。最后,将这些比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指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南小河流域的具体情况下,一些关键的驱动因素可能包括:自然条件:流域中下游河谷地带和平原区域的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耕作,这可能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森林资源丰富,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和迁移可能导致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同时也会对农产品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利用方式。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农业、林业发展政策对土地利用转型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可能促进耕地增加,而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则可能促进林地增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驱动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原因和机制,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与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

1、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异与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主要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土壤和水资源影响:耕地在河谷地带和平原区域的集中分布,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同时,林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分布有助于保持水土,但林地的减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影响: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这些区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减少可能导致物种数量的下降和生态系统的退化。气候调节能力:林地和草地等植被具有气候调节功能,如固碳、释放氧气、调节温度等。土地利用转型可能改变这些植被的覆盖情况,进而影响气候调节能力。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用地的增加可能导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也可能加剧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

2、生态环境效应的优化调控策略

为了优化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以采取以下调控策略:加强生态系统修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有助于增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的调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调控策略的实施,可以减轻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南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异及其转型驱动因素,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转型的机制,提出更加有效的调控策略,促进南小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3-14.

[2]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地理学报, 2013, 68 (08): 1019-1028.

[3]王秀兰,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