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患冠心病后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之一,患者的胸骨、上肢均可能会出现较强烈的疼痛感,疼痛的持续时间短则几分钟,在服用药物或者短暂休息时可得到有效地缓解[1]。临床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有效地缓解心绞痛,但患者年龄较大,对于疾病的危害认识度较低,因而常会出现悲观、消极的情绪,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病情恢复[2~3]。本文就CNP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就诊的110例患者予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和观察组(CNP),各55例;观察组男、女各35、20例。年龄介于42~81岁间,均值:(61.56±0.89)岁,病程:1~5年,均值(3.72±1.56)年;对照组男、女各34、21例。年龄介于41~80岁间,均值:(61.58±0.93)岁,病程:1~5年,均值(3.75±1.52)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护理运用在对照组,观察组采取CNP,内容如下:①成立CNP专业护理团队:由科室内专业医护人员组成CNP护理团队,由护士长担任此团队的负责人,主要对其他人员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监督。组织全员参与CNP护理知识和技能学习,目的是让全体医护人员都能掌握CNP的操作方式和护理过程等,按照本院的特点制定出CNP护理方案。②在患者入院第1d:医护人员热情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检查结果、认知度等信息,为患者展开心绞痛知识讲解,包括心绞痛的发生原因、前驱症状等,让患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心绞痛知识。带领患者对医院环境进行熟悉,与主治医生进行交流,随后办理住院手续,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③入院2~3d:带领患者完成各项身体检查,结合主治医生的治疗计划为患者进行解释,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全面监测,提供饮食干预方式,告知家属为患者准备营养丰富食物,随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按照医嘱进行正确服药,降低患者出现不良情况的机率。增加巡房次数,耐心地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若存在则及时处理,确保患者护理期间的舒适性。④入院4~8d: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根据其特点展开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指导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间进行适当地运动,促进病情尽快恢复。⑤出院护理:在取得主治医生同意后,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在出院前叮嘱患者及时来院复查,并且按时服药,若再次出现心绞痛情况则及时来院进行检查。
1.3效果判定
(1)分析两组临床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心绞痛发作次数。
(2)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和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临床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及心率低,心绞痛发生次数少,(P<0.05),详见表1。
表1分析两组临床指标(x̄±s)
2.2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分析两组生活质量评分(x̄±s)
3讨论
伴随着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不断地升高,患者的生活也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若患者对此疾病的认识度较低,则极有可能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增加,发作时间延长,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况[4]。
CNP属于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护理方式,其特点在于医护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计划表进行护理,确保了护理操作的顺序性,减少主观因素影响护理操作进行。通过护理前对医护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同时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重点以患者的舒适和安全为主,在每次完成护理操作后标注责任人与时间,减少出现护理操作遗漏的情况发生[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及心率低,心绞痛发生次数少,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说明采用CNP能够减少心绞痛发生率,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此外为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讲解,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采用CNP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胡明,韩永红.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医嘱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心绞痛发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7):177-180.
[2]许辉,罗桂梅.临床护理路径信息系统在不稳定性心绞痛行PCI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6):37-39.
[3]白桂林. 临床护理路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贵州医药, 2019, 43(11):1847-1848.
[4]陈月琴.情志疏导结合穴位按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9):213-215.
[5]姚旭琴.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 18(12):2269-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