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是提高国家可利用耕地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改善农村土地的质量;从而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保证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乡村规划是一种多规合一的实用性和细致性的规划,它的首要目标是指导乡村建设,使之符合法律的要求。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规划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乡村土地整治的问题;实现了村镇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协调,提高了村镇规划的管理水平。
一、关于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手段
(一)与整治范围融合方面
村庄规划是将整个行政村作为规划调整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村庄地理环境的调查,对村庄的居住建筑、道路、环境卫生、生产设施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其中,乡镇行政区划内的村庄布局、村庄位置、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等是乡镇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分块”的方式,将村庄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筑空间划分为三个部分。全区域、全要素和全类型以上三点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特征。它是一种以乡镇为行政区域,以一个或多个村为单元,以整体规划方式,代替传统的分散化治理。确保村居总体规划和整体土地整治的一致性。这不仅是促进“三农”与“五农”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更是确保今后“五乡”的规划和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与整治目标融合方面
一是,以林地、牧草地和水体为主要指标,构成了乡村规划的生态目标。与林地修复面积、新增耕地湿地面积和水体修复面积相对应的土地整治目标。将林地面积指数和治理目标相结合,得到了“生态红线”、“林地面积”、“恢复林地面积”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四个指数。将牧草地和水域的恢复面积指数和治理目标相结合,得到牧草地的面积、水域的面积、水体的恢复面积和新增的湿地的面积。二是,以“耕地保有量”和“高标准农田”为主要生产指标[1]。二者结合后,建立了耕地保有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永久基本农田规模和补充耕地总量四个指标。三是,建设目标的融合。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聚居点指标。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形成了宅基地、农村集体所有用地、农村工业用地和农村公共服务用地。
(三)与规划空间融合方面
在目前的情况下,乡村规划系统与区域土地综合治理系统在空间上的衔接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在实施土地综合治理之前和之后,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利用变化。工作人员并未将此纳入村庄规划的工作。然而,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可变因子,将极大地影响到乡村规划的执行,使乡村用地的改善程度达不到预期需求。比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就把水田、坡地、梯田等地变成了耕地。在灌排工程的实施中,将建设一批水库、坑塘,并增加一批农业、水工建筑物的土地。在进行乡村环境整治时,对入户路、田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新的农地、乡村道路。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和规划控制区域等方式,来达到村规民约和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的空间融合,提高两者之间的空间衔接。
(四)与整治项目融合方面
从项目的设置和实施上讲,村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作人员要根据村规民约来申请,办理村规民约。这是土地整治工程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土地整治目标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乡村规划对于保证各种建设项目的土地供应,促进乡村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村庄规划体制仍然沿用了早期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清单,对环保、水利和能源等项目进行了分类。工程分类方法陈旧,工程执行的明确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并完善村规划的查点项目表。将其与“全域土地整理”计划表进行深度整合,并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加以表示,解决项目实施明晰度不够、项目类型单一等问题。
二、关于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对策
(一)做好实地考察,健全基础设施
策划者要做好对场地的实地考察。对村庄人口、居民点分布、社区服务半径、社区服务中心的实际覆盖面、社区服务中心的类型、数量和用途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村庄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评估,以及对村庄公共服务的单一品质和整体水准的评估,来认识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考虑[2]。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扩大耕地可耕种面积。生活类基础设施具体包含了以下内容:给排水系统,村道和内干道、连村公路,通信站,架空电网等,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生态类基础设施具体有:污水处理设备,环卫车、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等,其主要作用是清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工业废弃物等各种污染物质。
(二)规划好农田及耕地的保护措施
最先,要对耕地进行分类保护,对耕地占补平衡进行规划和调整。把耕地面积保持在一个安全的水平上。当需要占用耕地时,按照“以补定占”、“先补后占”的原则,先行将不少于被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用地网网的面积补上。然后,从业人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安全责任到人,认真完成上级分配的安全工作。在保障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允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临了,要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优化和调整,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面积和质量的基础上,对农村用地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把优质耕地调到基本农田,对零散的基本农田进行集中整治。
(三)规划好建设用地的利用措施
起初,规划人员应该遵循村庄规划方案与规划整治体系的规定,并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调查结果相结合[3]。对低效的、分散的、荒废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使之转为农村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或土地复垦。通过对现有用地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针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建设用地分散分布,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进行规划时,要对农户的空间分布、生产需求、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农户的意愿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人口不多的村,要做好人口迁移和安置工作。规划新的居住区,建设道路,给排水,电力,煤气等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并逐渐将村民集中到新的居住区,重新开垦农村原有的土地。同时,还需要对农田的基本条件、当地的传统风土人情、产业结构和自然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村庄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和发展方向,对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进行重点支持,以及为其提供商业用途的土地。
结束语:
总结来说,在新的时期,要构建一种优良的国土空间布局结构,获得一种理想的村庄规划和土地整治利用结果,规划者应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建设”的原则。推进乡村规划系统与国土综合整治系统的有机结合,并将上述两个体系的规划与整治工作结合起来。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秀华.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刍议[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社会发展论坛(昆明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
[2]鲍镇,王成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刍议[J].房地产世界,2022,No.357(01):43-45.
[3]宋依芸,何汇域,唐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合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