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1、实现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的目标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中有着很强的主导作用。而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关联性较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构建开放式教育,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和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并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现代化新型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
由于小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如果教师能够重视汉语言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汉语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在低年级阶段主要通过有效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养,为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目标提供驱动力。
二、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路径
1、布置诵读任务
诵读是拉近学生与汉语言文学距离的有效路径。作为古代汉语言的智慧结晶,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韵律,便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且这一方式常用于古代授课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文本情感、语调和韵律组织诵读活动,让学生们以大声诵读的形式感受文化的语言美、韵律美。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出教学思维定式,灵活地布置诵读任务和活动,如单人、小组和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们对诵读活动充满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可以在诵读中穿插提问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使其保持积极的表达和思考状态,加深其对语句和内容的理解。在问题设置和导入上,教师应从文本中心思想和学生认知思维特点入手,确保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讲解“王戎不取道旁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独立和小组诵读,在诵读中解决读音问题、找寻诵读韵律,使其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教师可以找准提问时机,询问学生:“为什么王戎就能提前知道李子是苦的?”在问题导向下,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投入诵读氛围,使其在诵读中思考,帮助其顺利地理解文本知识,突破部分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共同诵读的氛围下,整体学生也会被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吸引,提高其理解效果。
2、注重情境创设
由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运用和理解差异的问题,学生们原本对挑战性事物的探究热情容易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其出现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将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放在首位,通过突破固有教学思维限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跨时空情境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挑战和学习热情。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情境下,学生可以被趣味横生的场景所吸引,进而充满对汉语言文学故事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应在深入剖析和研读汉语言文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认知兴趣、思维发展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灵活现的人物情境中走进汉语言文学。在具体情境创设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灵活选取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和文字等,以问题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引导学生们进行和谐的讨论和思考。例如,在围绕“司马光”开展情境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在动画情境示范下,模仿和还原“砸缸”的情景。在这样活泼、生动的场景下,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其在热情的演绎中顺利地理解文言文内容,激发其持续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课堂。学校里不同的课堂环境,都会让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课堂,也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会更加轻松愉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每周升国旗时,可以开展一次“国旗下的演讲”,或者可以开展诗朗诵、主持人大赛等活动,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运用能力。三是注重小学生的朗读练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让小学生朗读课文,也可以让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自信心。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运用能力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利用课堂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朗读练习等,都可以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汉语言文学素养。
4、传递文本哲理
在语文学科中,强调人文性、工具性这两种学科属性。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也是如此。从工具性角度看,文言文属于古代汉语范畴,相较于现代汉语构词、组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小学阶段文言文相对易懂,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在传统文化的分支中,文言文知识占据着重要地位。每篇阅读文本都具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价值,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魅力体现。因此,教师应兼顾工具性、人文性这两大重要学科属性,一边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和理解上的难题,一边带领学生发掘其中深层内涵,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囊萤夜读”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大家进行自主预习,让学生们利用注释、工具书等查询不会读、不明白的生词。其后,教师可以围绕重点语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了解通篇语意的基础上,深入地解释和解读其中思想内涵,在夯实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使其主动感悟和掌握其中道理。
5、发挥媒体优势
汉语言文学教学涉猎的范围较广,需要学生学习文中的字、词、诵读技巧等,并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历史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讲解,那么无法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印象也难以加深。多媒体技术的方式不受时间的印象,并且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更进一步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进行《学弈》这篇汉语言文学教学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化渠道查找与作者有关的背景资料,或者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章等。那么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其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并结合多媒体技术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强了师生互动,那么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自信心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提升。如此一来,实现了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拓宽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空间,解放了教师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家长有效示范。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应该从小抓起,把握各种机会,加强积累,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1] 安德凤. 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实现高效率[J]. 明日,2019(19):294.
[2] 黄华云. 对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探讨[J]. 下一代,2019(9):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