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和基础是房屋、桥梁和其他结构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在进行地基与基础施工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土壤的特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差异巨大,这对施工项目带来了挑战。在地基与基础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并应对不同地区土壤特性的影响,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建筑质量的关键。
一、不同地区土壤特性对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影响
(一)土壤的类型和组成对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影响
土壤特性对地基与基础施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当前的土壤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岩石地区的土壤颗粒具有较强的硬度,主要由岩石和岩屑组成,这种结构导致土壤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利于地基基础施工,这种土壤类型的工程建设施工成本小、质量稳定可靠,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爆破或钻孔的方式,将基础置于岩石中,从而增加自身承载能力;沙土的土壤颗粒直径较大,颗粒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采用浅基础的工程模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黏土的颗粒成分较为复杂,一般有粉状颗粒和胶粘质组成,会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不同体积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桩基础分散荷载,避免沉降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性、提高承载能力。
(二)水分状况对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分状况对基础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影响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工艺流程的选择,同时也会对基础设施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水分状况,合理选择是工艺流程,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基础设施。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所产生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加施工难度,需要使用水下垂直挖孔法,进行钢筋混凝土的工程建设,这种施工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水压、减少渗漏的问题;还可以采用专业的机械设备排出水分,以减少水分含量,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牢固,还需要采用一定的加固措施,以改变土壤结构和性质,从而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增强承载能力。
二、现阶段地基与基础施工的现状
由于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对地基基础设施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因此,在开展施工过程中,要对土壤条件进行准确勘测,结合不同的土壤环境,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才能有效提高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土壤勘测的准确度仍然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壤特性了解不足,导致施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土壤结构不匹配,没有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导致基础承载力弱稳定性差,对整体建筑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从后期维护保养来说,由于工程自身质量不达标,导致后期维护保养工作难度大、效果较差,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合理地基与基础施工的措施
(一)进行详细的土壤勘察和分析
土壤勘察和分析主要包括取样测试,以了解土壤的类型、密度、水分含量、可塑性等特性。通过勘察与分析,可以获取土壤的工程性质和力学参数,为后续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土壤的类型通常有粘土、砂土、黏土、砾石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承载能力。砂土相对来说稳定性较好,适合采用浅基础;而黏土则比较不稳定,常常需要采用深基础进行加固,通过勘察与分析可以确定基础形式的选择。在土壤勘察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土壤的密度、水分含量和可塑性。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可以帮助评估土壤的承载能力。水分含量则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对基础的设计和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可塑性则是指土壤的可塑性变形能力,这对于选择基础形式和施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择合适的基础形式
浅基础是最常见的基础形式之一,适用于土层较稳定、承载能力较强的场地。常见的浅基础包括基槽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板基础。基槽基础是将地基挖掘成基槽,然后在基槽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基础。钢筋混凝土板基础则是直接在地表上建造混凝土板,通常用于非常规土质条件下,如软弱土地或者基础受压力差异较大的情况;深基础适用于土质条件较差、承载能力较低的场地。常见的深基础包括桩基础和悬挑桁架基础。桩基础通过将桩体嵌入土层中,利用桩体与土壤的摩擦力来增加承载能力。悬挑桁架基础是在深部土体中设置桁架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支撑系统,用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三)处理软弱土层
软弱土层的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引起地基沉降或不稳定,工程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提高土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灌注桩是通过在软弱土层中灌注钢筋混凝土,形成垂直支撑结构,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灌注桩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适用于软弱土层较为广泛的工程基础加固领域;搅拌桩通过在软弱土层中进行机械搅拌,混合土壤和水泥,形成混凝土柱体,提高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搅拌桩通常用于较深的软弱土层加固,效果显著且施工便捷,适用于需要深部加固的情况;地铁法处理通过在软弱土层中设置地铁或管线,利用其重量和压实作用,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地铁法处理技术简单有效,适用于对软弱土层进行整体加固的工程项目。
(四)采用合理的排水措施
合理的排水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地下水含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避免基础沉降或滑动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在工程周边或土地低洼处开挖排水沟,将地表积聚的雨水或地下水引导至指定位置排放,从而减少地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保持土壤干燥状态,提高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排水管道可以通过埋设管道系统,收集和排除地下水,避免水分渗透对土壤稳定性造成影响。排水管道通常适用于对地基整体进行排水处理的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排水措施;还可以采用渗压排水法、地下隧道排水法等先进的排水技术,根据具体工程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壤特性对地基与基础施工具有重要影响,了解不同地区土壤特性的差异,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加固措施,可以确保地基与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今后的工程项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健健,白东丽.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2):13-15.
[2]戴劲.地基基础施工工序对其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水泥,2022,(11):188-190.
[3]程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J].中华建设,2022,(11):155-157.
[4]谢昀洋,唐锦涛,褚红超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2,(10):142-144.
[5]闫黎明.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2,(14):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