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土地是农民进行劳动和生产的重要载体,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较大的收益。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在当前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规划过程中没有加强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耕地面积大幅度地减少,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于农村土地管理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农村土地管理的效果。
一、当前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一)村庄缺少合理的规划设计
当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农村土地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在建设村庄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大多数建房开始向村外的基本农田扩展,在建设过程中,与城市的建设发展规划差异较大,农村的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统一规划难度较大。在进行村庄规划过程中,脱离实际理想化的构想,不能进一步发挥出规划所展示的效果,在建房时只考虑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好地段,没有考虑农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村外新房围绕,村内老房无人居住的局面[1] 。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利用规划之后,相关规划协调不足,在建设用地空间和用地规划,使农村居民用地规模不断受到压缩,使土地利用规划和当前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严重的矛盾。而且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差,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没有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用地,空间规模和布局上可操作性不强。
(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开始减弱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和追求的目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依然存在,改变了青年农民和土地相依为命的依附关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开始减弱。而且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农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非农就业机会,仅靠土地的收入不能满足农民的日益增长消费需求,人们农民土地依赖普遍淡弱。
(三)土地管理体制的弊端
当前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土地管理体制问题,一些乡镇土地违法案件缺乏有效制约,小镇土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以身作则,土地管理人员调整较为频繁,直接影响了土地管理的效果[2]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虽然出台了就得到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完善。较多法律法规的相互衔接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和制度空白区,因此必须要重视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强市场管理机制的完善。同一块土地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获得巨额的出让收入,若农民或集体持有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有效范围内的流转,这种情况使土地所有者更愿意与直接投资者进行谈判,投资者以低于合法土地的价格获取土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部分干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较多,存在土地违法行为。而且村居干部不按照规定进行管理,违反相关制度,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故意将财务建设搞得一塌糊涂。在进行土地管理过程中,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由于企业拖欠征地补偿款,甚至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造成了部分土地的闲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土地的利用率较低
当前城市化基层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较多城区改造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土地。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土地的合理规划,而且近年来工程数量不断增多,使农用土地不断减少。部分土地存在闲置的现象,土地的利用率较低,而且还会导致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状况发生。而且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合格的现状。当前自从我国农村税费开始改革,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降低。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承包费,由于土地承包经营的流转市场存在较多问题,出去制度不规范,市场发展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节奏,与市场的供需信息不适用较多人想要转出承包地,但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农村村民不具备相应的系统知识,没有经过报备就进行自主流转,而且大多数是口头进行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应。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强化农村土地的规划意识
农村土地是农民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农民获取收益的重要载体,新时期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应以耕地资源管理为基础,加强耕地管理,提高耕地资源合法实用性。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的整体情况要进一步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禁止和杜绝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违法拆建问题,要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的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用地,将农村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使农村达到美化居住环境的目的。根据相关现状分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年轻一代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因此在实际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贯彻相应的根据保护措施,有质量有保障的加强土地审核,坚决杜绝不合法地使用土地。在实际过程中,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还要注意协调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法规宣传力度,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障城市与农村发展相协调,提高土地管理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土地的利用率[3] 。
(二)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流转管理制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应按照各个地区的农村土地使用完善制度,包含着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等。在土地流转制度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将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不断制定相关的措施,使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会涉及到相应的税收制度,因此要对相应的产权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做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价格管理,不断提供法治保障。在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过程中,要做好农田划定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健全耕地保护补偿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确保农民用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引导村民宅基地小城镇或者居民聚集点,集中对相应的农村基地,道路等用地进行综合整治,缓解城市发展和工业用地压力,将相关保护耕地职责落实到乡镇等方面,不断节约用地。
(三)加大土地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当前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监督,明确具体职责,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把控好土地审批关。在开展过程中定期进行巡查,对土地违法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可以利用司法程序坚决制止违法私自建房等行为的发生。在农民宅基地的划分工作中,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严格杜绝随意扩展建筑范围以及侵占耕地的情况。在土地管理中应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节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完善相应的体系,增强服务观念,各乡镇土资源局监察大队应经常进行巡回检查和用地跟踪检查,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4] 。在农村土地管理中还应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土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对土地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宣传,根据土地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调整,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村民进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相关费用落实到每一户,科学合理的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提升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争取规范的使用土地,提高农村经济。
(四)创新违法用地处置方式
在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违法用地处置方式的创新,运用疏导模式处理存量违法用地。违法用地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违法用地,也应由于政府工作承担。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建立部分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园区等多种处理模式,分门别类的展开处理,还要重视使相关主体进一步申报和办理合法手续,加强对于增量违法用地处理,采取严厉的措施,彻底堵塞违法用地的产生途径。在实际过程中还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构建违法用地综合预防体系,使国土、城管、工商、环保、水利等工等多个部门进行友好的协作配合,提高违法用地的处理效果。
结束语
综上,综上所述,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土地资源,在农村土地管理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合理的规划,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因此要针对现状制定相应的措施,坚持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农田保护责任制,完善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流转制度等,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加大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处罚力度,加大土地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多元化土地开发投资主体模式,为提高土地管理效果提供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萍.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22(01):28-30.
[2]陈礼通.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23):116-118.
[3]田艳梅.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2022(09):36-37.
[4]甄晓敏.强化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农家参谋,2022(1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