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陆奇峰 宋子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陆奇峰 宋子悦,.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水土资源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强化林业和采矿的环境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应对策略,以期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水土保持;土壤侵蚀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基金资助:

引言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是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尤为显著,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土地被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覆盖,减少了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的扩张和过度开发也加剧了土壤侵蚀。例如,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进而加剧土壤侵蚀。

(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覆盖变化影响降雨径流过程,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例如,林地和草地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能够有效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增加地下水资源。而城市化和农业用地扩张则可能导致径流增加,地下水资源减少。二是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农业用地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可能通过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三)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土地覆盖变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森林砍伐、草地退化等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其次,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影响气候和环境质量。例如,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导致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应对策略研究

(一)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

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是应对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影响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明确土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利用范围。其次,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二)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持水性,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因此,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三)加强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

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是应对城市化对水土保持影响的有效措施。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和恢复。例如,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恢复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持能力。

(四)强化林业和采矿的环境监管

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过度采伐、非法砍伐等行为,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强化林业环境监管,可以有效遏制这些破坏行为,保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化林业环境监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健全林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林业资源的权属和管理责任,为林业资源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加强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砍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维护林业资源的稳定和安全。此外,还需要加强林业资源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林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为制定科学的林业政策提供依据。

采矿活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加强采矿环境监管,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强化采矿环境监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严格的采矿准入制度,对采矿企业的资质、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审查,确保采矿活动符合环保要求。其次,加强采矿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对采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还需要加强采矿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对于违法违规的采矿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在强化林业和采矿环境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综合施策,提升环境监管的效能。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合力。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应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林业和采矿环境监管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林业和采矿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公众环保意识是指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参与程度。一个社会的公众环保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该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动力和成效。当公众普遍具备环保意识时,他们会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政府和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政策和措施。

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注重环保知识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环保知识,报道环保新闻,宣传环保典型,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媒体还应该加强对环保违法行为的曝光和批评,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

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环保宣传周等方式,让公众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深入了解环保问题,体验环保工作的艰辛和成果。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触动公众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环保热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制定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在环保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公众的行为,形成有利于环保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让公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论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强化林业和采矿的环境监管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霞,张佰林,张文祥,常军霞,李旭春.定西市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23,43(04):316-326.

[2]涂雯,吴静雯,马理辉,冯喆.水土保持措施驱动村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23,37(03):147-154.

[3]刘金巍,靳甜甜,刘国华,李宗善,杨荣金.黑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土保持服务功能[J].生态学报,2014,34(23):7013-70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