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高丽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丽珠,. 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J]. 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315.
摘要: 无线充电技术现已在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化的推进,无线充电正在逐步改变人们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方式方法,也给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充电解决方案。
关键词: 无线充电技术;进展;消费电子;应用探讨
DOI:10.12721/ccn.2024.157315
基金资助:

1无线充电技术概述

1.1 无线充电技术原理

无线充电一般分为电磁感应和电磁共振(如图1所示)这两种。电磁感应通过一个交变磁场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电流,实现电能无线传输,在短距离充电中非常有效。电磁共振主要是利用共振效应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传输电脑,允许更大距离和更高效率,可同时为多台设备充电。

截图1741917871.png图1

1.2 无线充电技术标准

Qi标准由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制定,支持多种设备使用相同的充电板或充电点进行充电。除了Qi标准,还有AirFuel等标准,它们规定了无线充电设备的技术规格和操作参数,以确保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能够无缝充电。

1.3 无线充电技术分类

无线充电技术分为近距离充电和中远距离充电两种。近距离充电技术依赖电磁感应原理,要求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保持几厘米距离,在简单的充电垫和一些早期的无线充电设备中有广泛应用,实现相对简单,能量传输效率较高,同时也受限于设备必须放置在充电设备附近。

中远距离充电技术基于磁共振原理,允许更大空间范围的能量传输,可在一个充电站为房间内的多个设备充电,无需将每个设备都放置在充电板上。这种技术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包括家具内置充电、公共区域的充电点等,提供了更灵活的充电解决方案。然而在实现上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级的硬件支持和更精细的频率控制,同时在能量传输效率和安全性方面也面临更多挑战。

2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2.1 充电效率提升

在充电效率提升方面,主要表现在通过改进线圈设计和材料使用,增强了能量耦合,提高了充电速度和效率。新型线圈与材料的开发,例如使用高导磁材料作为线圈的核心,进一步提高了磁场的利用效率,提升了充电速度。以下是关于充电效率的公式示例:

截图1741917942.png

假设原充电效率为 80%,新充电效率为 90%,则充电效率提升百分比为:

截图1741917969.png

如图2所示,为电磁耦合无线充电形式,其包含充电底座、发射线圈、接收线圈等部分,通过电磁式感应,以磁场无线磁路为手机等设备传输电能,实现了充电效率的提升目标,很好地代替了过往的金属导线充电。

截图1741917991.png图2

2.2 充电距离的扩展

电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允许在更远的距离上实现能量传输,与传统电磁感应相比,可以在较低的磁场强度下实现较高的充电效率,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充电的有效范围。此外,远距离无线充电的探索正在积极开展,目前国外一些研究团队已经实现了数米范围内的无线能量传输,这为未来实现真正的远距离充电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在无线电动汽车(EV)充电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演示了世界上首个270千瓦的无线充电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在10分钟内充电50%,效率超过95%,并且线圈与地之间的间隙为4.75英寸。这项技术的突破,将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尤其是对于日常通勤使用的轻型乘用车。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正在从静态充电向动态充电发展,例如在行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这将极大地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续航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化的推进,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在未来的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创新的充电体验。

2.3 充电速度的加快

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为设备充满电所需的时间。例如,一些高端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高功率的无线充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升电池电量。这项进步得益于快速充电技术在电源管理、线圈设计和材料科学上的创新,它们共同作用以提高能量传输速率,同时确保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

同时,充电协议与兼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随着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化的推进,如Qi标准的不断更新,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同一充电设备为多种不同的电子设备充电,而无需担心兼容性问题。此外,一些制造商正在开发私有的快速充电技术,这些技术通过特殊的充电协议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但通常需要使用特定品牌或型号的充电器。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程是极为快速的。通过加快充电速度和增强充电协议的兼容性,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和高效地为他们的设备充电。这些技术的发展进步,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无线充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无线充电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3.1 智能手机无线充电

在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方面,市场接受度正迅速提高,随着主要智能手机厂商如苹果、三星等在其旗舰产品中加入无线充电功能,消费者对于这项技术的熟悉度和依赖性正在不断强化。这些主流产品通常具备高效能的无线充电技术,支持快速充电协议,并且有的还实现了磁吸式无线充电,提供了更好的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如表1所示,为各种智能手机品牌无线充电分析,智能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包括高兼容性、便捷的使用方式以及对设备外观设计的考量。

厂商

旗舰产品型号

无线充电技术特点

支持的快速充电协议

用户体验提升因素

市场接受度

苹果

iPhone 13

高效能充电,磁吸式

Qi标准,私有协议

快速充电,便捷性

三星

Galaxy S21

高兼容性,设计美观

支持多种Qi协议

充电效率,外观设计

小米

Mi 11

高功率充电,兼容性强

支持Qi和私有协议

快速充电,用户界面

华为

P40 Pro

安全性高,多设备兼容

支持Qi标准

多设备充电,安全性

一加

OnePlus 9

快速充电,用户界面友好

支持Qi标准

快速充电,用户界面

表1 各种智能手机品牌无线充电分析

3.2 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

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应用场景非常的广泛,从智能手表到健身追踪器,无线充电技术为这些设备提供了一种无需插拔连接的全新的充电方式,满足了用户对便捷性和无束缚体验的需求。然而,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面临着很多的技术挑战,如设备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小,对充电速度和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可穿戴设备的紧凑设计也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布局和尺寸提出了限制。解决方案包括开发更高效的充电技术,优化线圈设计以及采用新材料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3.3 其他消费电子产品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正成为创新的热点。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笔记本电脑开始集成无线充电功能,使用户能够摆脱电源线的束缚,享受更为自由的移动办公体验。笔记本电脑无线充电底座,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充电形式。尽管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容量和功率需求远高于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但通过采用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无线充电已经能够在较大的充电距离上实现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

智能家居设备方面,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正为家庭自动化和智能化带来便利。从智能灯具、安全摄像头到家庭自动化控制中心,这些设备通常依赖于电池供电,而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定期更换电池的需要,也提供了更为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此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整合到家具设计中,比如无线充电桌或茶几,为用户提供在家中任何位置为设备充电的灵活性。

4结语

总之,无线充电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正推动着市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作为这项技术的前沿领域,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充电解决方案,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预计无线充电技术将在更多类型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无束缚的体验。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