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党的18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德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德育全过程,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的水平,完成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础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谦虚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道德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品德发展,是新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抓好学生德育,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我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融入各学科教学。
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各学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含的该学科的德育资源,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既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老师们将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科中的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风俗礼仪。如思政课通过读、讲、演等方式进行爱祖国、遵法纪、讲仁爱、守诚信等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数学课则通过有关数学史资料,引导学生从古今数学家身上学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授课中也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使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编写了《课堂礼仪》《经典诵读》《微笑朗读者》《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的节日》等校本教材,并通过时间保障、课时到位,教师备齐落实教学,将本地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中,增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中传统文化融入各种德育活动中。
1. 每周利用体育大课间,全校开展“经典传诵”活动。诵读经典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中华经典名篇思想性强,艺术性可读性好,我校全体师生每周在大课间时进行经典传诵活动,分年级诵读经典名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让学生在气势磅礴的经典传诵声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在节日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节日文化,开展传统节日习俗教育,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背景,明白节日的由来以及背后所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学校设有 “书画节”、 “民族节”、 “读书节”、校园节日,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节日,提升学校品质,突出校园特色,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在开展节日活动过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节日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同时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
3.在少先队活动和少年宫社团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
学校通过开展组织建设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等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组织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开展“红色传奇进校园”“红领巾心向党 红色歌曲大合唱”等少先队品牌活动,开展书法、经典诵读、民族手工、民族运动等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光荣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特长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4.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开展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学校进行礼仪课题研究,通过课堂礼仪评比、文明礼仪检查,对学生进行课堂礼仪、家庭礼仪等礼仪教育。学校还加强学生的仪式教育,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笔礼等,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在教育中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使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
文化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布局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壮族传统文化要素对学校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1.利用传统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充分考虑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要素,把广西壮族文化元素:铜鼓、绣球、壮锦等元素,对学校外观进行规划设计,在学校的宣传专栏、楼梯文化等民族团结教育专栏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装点,让学生更加喜欢,在不经意间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建有一间民族文化特色室,室内布置有关于广西世居民族的简介、民族服饰及生活用品、手工艺品展览,学生每天还可以在这里学习和体验民族手工制作,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德育素养。
2.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使“微笑育人”的教风、“微笑待人”的校风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在学风建设中教师凭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有效促进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学校坚持做好“阅读工程五个一”,全体师生“每天阅读半小时”“每周上好一节阅读课”“每月开展读书会”“每学期举行阅读分享会”“每年举行读书节”,并进行读书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评比。通过校园读书活动推动“阅读工程”的深入开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对阅读的兴趣。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传承好传统文化。
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三者之间互相沟通,相互协调,充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实效。建设小学家长学校引导家庭利用传统文化APP、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利用社会传统文化资源,如图书馆里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传统文化的网站、电视播出传统文化节目、社区关于传统文化资源等,让学生适当的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内外活动;学校将红色文化纳入到传统文化中,开展“亲子访红色教育场馆”“亲子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让家庭在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相协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每年寒暑假组织开展“微笑红领巾 相约中国梦”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家庭、社区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传承好传统文化,培育时代少年的做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德育效果。学校将继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路径和方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