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塔建筑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发展
罗浚铭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浚铭,.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发展[J]. 当代艺术,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17.
摘要: 我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一批批建筑瑰宝。古塔作为古代少有的高层建筑,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兴盛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建造塔建筑的浪潮,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塔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读者研究中国古塔,认识保护古塔建筑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古塔建筑;发展历史;建筑特点;文化意义
DOI:10.12721/ccn.2021.157117
基金资助:

1 引言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古代建筑拥有了丰富的类型、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成就。经典的古建筑类型有宫殿、城防、祭祀、宗教、桥梁、古典园林等,如故宫、长城,赵州桥,苏州园林,佛寺佛塔……它们都在国际社会中广为人知。这些建筑蕴含着中华厚重的文化气息,也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两种或多种文化碰撞、交汇得最多的建筑,莫过于宗教建筑了,下面我来介绍宗教建筑中的古塔建筑。

2 古塔发展历史

2.1 古塔的历史根源

东汉时期,佛塔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作为佛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式与佛寺一起传播开来。古印度时,根据塔内是否埋葬有舍利而分为两种。埋葬有舍利的塔相当于坟墓;没有埋葬舍利的塔称作塔庙,简称为庙。据考察,中国的古塔建筑无论是否埋葬有舍利均被称为舍利塔。一开始,汉字中并没有“塔”字,于是人们通过音译、意译创出佛图、浮屠、方坟、圆冢等说法,后来才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答”字,再在旁边加上“土”字表示坟墓,创造出了“塔”字。“塔”字在音韵、意蕴上十分准确、恰当、巧妙,因而流传广泛[1]

2.2 古塔的发展阶段

古塔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汉后期到唐朝初期,据考察,西汉后期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数个朝代的推广,佛教文化渐渐在中华大地上普及开来。第二个阶段是唐朝到辽金时期,这可谓是古塔发展的巅峰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只是进行了最基本的磨合,并没有对过多的融合改进,而第二个阶段,人们对佛塔有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如增加建筑材料,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新型建材,或在样式上进行改进,拥有了密檐式、阁楼式等塔建筑,从宋朝开始出现了六面、八面、甚至十二面塔。因为宋人和唐人喜好的风格有所差异,唐人豪放宋人细腻,所以到了宋代古塔的主要风格也从唐代的简约端庄变得精细。第三个阶段是元代到清代,在这个阶段,塔在结构等方面并没有大的改进,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瓶型的喇嘛塔,喇嘛教在中国的传播令塔的形式愈加丰富[2]

3 古塔建筑特点

中国古塔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建筑结构、建筑外形上与日常的建筑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和古代、当代的许多建筑相比,塔的占地面积不大,只有几十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以巢湖洗耳池古塔为例,建筑面积为232平方米。而其他比较著名的建筑,面积就要大得多,如黄鹤楼占地面积足足有3219平方米。其次,塔是古代高层建筑,开封塔有十三层,千寻塔有十六层。而且形状多样,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和圆形。其他建筑大多只有四边形和圆形且楼层大多只有五六层以下。其他古建筑的材料多为土木石砖,而古塔材料还有金银铜铁、琉璃、珐琅等。如山西的神通寺塔就是用铜铸成的,广州光孝寺的东、西塔是用铁铸成的。

3.1 建筑结构

中国古塔建筑种类样式繁多,建造材料也不尽相同,但其建筑结构却基本一致,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地宫也叫龙宫,是用来埋藏舍利及其他各种器物的。在印度,舍利只是藏于塔内,只是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深葬制度的影响,舍利需埋在地底,所以渐渐地有了地宫结构。其形状多为方形,但也有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的地宫。

塔基是整座塔的基础,覆盖在地宫之上。最早期塔基非常矮,唐代之前大部分佛塔的塔基只有几十厘米高。到了唐代,有些塔的塔基下建造了高大的基台,显得塔整体更为高耸。到了唐代以后,塔基分成了两个部分——基台与基座,基台就是早期低矮的塔基,没有装饰,基座则相反,后来逐渐发展成整座塔雕刻最为丰富华丽的一部分。

塔身建造在塔基上,拥有许多不同的样式,如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等。楼阁式古塔模仿楼阁的外形,将塔身的每一层都建造得像楼阁,内部设有楼梯,亭阁式则是模仿亭子的外形。密檐式古塔可以说是由楼阁式古塔演变而来的,但其第一层十分高大,越往上每一层的高度就越小,每一层的塔檐之间距离紧密,且不设门窗,故而称为密檐式。亭阁式和楼阁式古塔将佛像供奉在塔身中。而密檐式则供奉在塔身外。

塔刹位于古塔的最高处,其整体如一座小覆钵塔,是整座塔的收尾部分,作为最显眼的标志[3]

3.2 建筑材料

古塔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在佛教刚传入时,塔多由木材建成。后来出现了石塔,再后来,建筑材料愈加多样化,逐渐有了以铁、铜等金属作为主要材料的佛塔,甚至在建造时就用到了琉璃等珍贵的材料。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就是一座非常出名的木塔,呈平面八角形,其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木塔属于早期的塔建筑,虽然木材的抗火能力较差、容易被破坏不易保存,但胜在抗震能力强,先人们便选择了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从唐代公元八百年建成到现在,一千二百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经损毁,又经过许多次大修小补才得以保存至今[4]

木材抗震能力强然而防火能力差,随着建筑材料不断发展完善,石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中。如福州位于沿海地区台风较多,也易发地震,又盛产石材,于是当地人们更多地选择了石材作为塔的主要建筑材料,使得福州的石塔占据了相当的一部分。福州的三峰寺塔充分利用石材的特性仿造木结构建筑,除塔刹外全部以石块叠造,十分坚固,曾经历多次地震和无数次台风而浑然不动[5]

到了宋朝,砖材逐渐流行,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砖石建筑,当然这也少不了砖塔。南宋的砖石塔已用加石灰的泥浆砌筑。为了保证佛塔的坚固及珍贵,人们又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建造佛塔。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铁塔,西铁塔建于南汉963年,在清朝时倒塌,损毁了四层,现剩下三层,东铁塔建于967年,共七层,其塔基上的盘龙图案和莲花宝塔铸造得十分精细。据清朝的史书记载,这座塔上曾有着一千只贴着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名“涂金千佛铁塔”。开封铁塔也是国内比较出名的一座塔,它位于开封铁塔公园的东半部,高55.88米,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其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于是被称作“铁塔”,实际上并不是由铁建造而成[6]

4 古塔文化意义

4.1 宗教和文化意义

佛塔深刻结合了佛教、儒家思想的理念,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中国的匠人在建造佛塔的时候会以儒家的审美观建造,使之融入四周的风景、人文建筑。历史上许多佛塔都有著名诗人为之赋诗歌颂,这无形中鼓励了后人在佛塔的设计上融入了更多的儒教元素,渐渐形成了中国佛塔的独特形象。佛教、儒教的思想对塔的外形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塔的外形也能体现出佛教和儒教的思想,这方便人们在参观游览古塔的同时能感受、了解中国宗教、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7]

4.2 艺术意义

从佛塔传入到现在,每一个朝代的塔建筑,从外形、布局、功能的设计上都极具当朝的人文风格,体现出了当朝的主要审美观念及各朝代之间的审美变革。同时,许多出名的古塔都与民间故事相结合,如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六和塔和钱塘江龙王的传说等等,使这些塔更具神秘感,让人景仰[8]

4.3 现代意义

在古代塔有游览、登高瞭望的功能,到了现代佛寺佛塔依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除了信佛者去拜访,还有许多游客入内参观,其中不乏年轻人群。近年,各地区的政府鼓励支持国画、书法名家们在佛寺内古塔下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年轻人可以通过参观古塔和参与这些活动来了解历史、宗教、文化、建筑方面的知识,从而对中国历史文化理解得更加深刻。了解古塔建筑的历史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它,学会如何继承发展古塔建筑的人文价值[9]

4.3 经济意义

包括古塔在内的许多名胜古迹,已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标志,比如广州的六榕塔、光孝寺内的东西塔,都成为了广州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它们不但为所在城市带来观光旅游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城市的形象,为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5 结论

古塔的形式多种多样,历史背景悠久,它由印度的窣堵坡传入中国后发展而来。汉朝时塔建筑和中华文化初步融合,唐代时有了形式上、结构上、材料上的丰富,到了清代塔的变化就逐渐变得少了。建筑结构分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地宫的出现是佛教制度和中国的传统制度相融合的体现,塔基从一开始只有支撑作用逐渐发展,后来发展为突出塔高大雄伟的视觉效果,上面各种雕刻是塔最亮丽夺目的一部分。初期,塔的建筑多为木制,后来人们又使用石、砖、金属、琉璃等建筑材料。古塔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在宗教、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国人对古塔的研究必不可少,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中国的建筑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让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与发展演变[J].四川水泥,2015(11):88.

[2] 王莹,赵龙珠.浅谈中国古塔的发展历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7):282.

[3] 王雪芹.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J].大众文艺,2010(24):234-235.

[4] 李军强.中国木结构古塔与抗震分析[J].山西建筑,2006(19):4-5.

[5] 孙群.福清古塔建筑与文化价值探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10(01):68-72.

[6] 龙燕,杨卫波.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9):187-188.

[7] 陈陶. 古塔——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思路[N]. 美术报,2011-09-24(0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