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冠心病来说,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人们也把其称作是缺血性心脏病,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主要是因冠状动脉阻塞或发生器质性狭窄,致使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而发生的,病情严重者可能猝死[1]。心律不齐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病情轻者的表现主要是心律异常或者心律失常,而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心悸、心搏突然停止等一些危及生命安全症状。本课题主要评价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的效果,具体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医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64例)开展研究,双盲法分为乙组同甲组,各32例。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34例;61-79岁,均值67.12岁。病程0.8-11年,均值5.15年。通过分析乙组和甲组的资料,发现P>0.05,也就是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两组可进行本次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心律不齐的诊断标准;三个月内未服用会影响本课题结果的药物;对研究使用药物不存在过敏史的患者;患者和家属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心动过缓现象比较严重的患者;伴严重肝肾等器质性损伤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提高睡眠质量以及低钠饮食,给予其强心剂、利尿剂、吸氧等,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乙组加氨茶碱治疗:首次静注0.2-0.3g的氨茶碱注射液,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如有必要,就在两小时后继续静注0.1-0.2g的氨茶碱注射液,每天两到三次,每天不能超过0.8g;甲组加胺碘酮治疗:每次口服0.2g的胺碘酮,每天两到三次,服用一周后,改成每天一到两次。两组均持续治疗两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用药治疗后,观察窦性心率过慢、呕吐恶心以及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完全消失,且心律不齐的发作频率同治疗前相比减少90%以上;有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且心律不齐的发作频率同治疗前相比减少在50-90%之间;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且心律不齐的发作频率同治疗前相比减少50%以下[2]。
1.4 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表示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开展x2检验,当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甲组低于乙组(x2=5.143,P=0.023)。见表1。
2.2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甲组大于乙组(x2=4.267,P=0.039)。见表2。
3 讨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心律不齐是其最显著临床表现之一,心律不齐会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从患者生命安全、健康等角度考虑,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不齐后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3]。
临床以往主要经吸氧、强心剂、利尿剂、抗缺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治疗,可暂时缓解病情,但是远期疗效不佳。氨茶碱注射液以往也被用来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很难控制患者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而限制了该药物的应用[4]。本课题选择胺碘酮给予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治疗,该药物是一种Ⅲ类抗心律不齐药物,可阻滞钾离子、钠离子通道,扩张冠状动脉,使心肌供血恢复正常,改善、治愈患者的心律不齐[5]。为评价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的效果,本课题选择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医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64例)进行分组研究,得到结果为: 对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甲组(3.13%)低于乙组(21.88%),存在统计学差异(x2=5.143,P=0.023)。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甲组(93.75%)大于乙组(75.0%),存在统计学差异(x2=4.267,P=0.039)。从本课题的结果中能够看出:胺碘酮可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之,于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的治疗中,胺碘酮可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鲍静,耿青.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中运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30(48):234.
[2]丁武.胺碘酮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J].饮食保健,2019,6(42):51-52.
[3]郑伟.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伴心律不齐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9):57-59.
[4]孟莉.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2):137.
[5]王俊锋.胺碘酮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