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台起来。”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何有效利用这两个主要阵地,并使其形成全力,是德育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德育过程中,家校合作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沟通、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巨大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家校德育的互动还缺乏更多有效的途征,在互动的过程中也缺乏艺术性。本文拟从德育视野,尝试探讨家校德育互动的艺术性问题。
一、家校德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概念分别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学校范围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但就目前情况看,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良的问题。
1.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
无可否认,很多家长的潜意识认为,教育的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孩子送到学校后,自己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另一部分家长认为,在教育上,管不了孩子,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即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文化知识的积累则交给老师,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孩子在学校什么都能学好。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品行有偏差的时候,才发觉原来家庭教育也是不或缺的。
2.家长“唯老师是从”,毫无主见。
很多家长完全“唯老师是从”,而事实上,老师在处理问题时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和标准出发的,老师这种学校教育的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家庭教育,因为学校和家庭的评价体系不同,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都不同。因此,作为父母,为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应主动与学校、与老师联系,建立与学校沟通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时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
3、高学历家长“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
对学校教育而言,如今又面临这样一种“挑战”。在现代社会中,尤其笔者本人所处的沿海大中城市,大部分是高学历家长,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某些方面向传统的学校教育发起 “挑战”。在家庭教育方面:高学历家长大部分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且比较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注重孩子的天性,主张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他们认为,创造性是孩子最大的潜能,只有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性并进行培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故,这部分家长对传统教育产生不满,认为传统课堂过于束缚,抑制了孩子的天性;认为课业负担生,孩子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等。这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挑战”。
二、家校德育互动的艺术性
可以说,互动是一项科学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学校及老师的工作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有时需要讲究互动的艺术性。而往往这种互动更多地需要学校及老师采取主动,从而谋求家庭、学校和学生三方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关系。针对以上分析的家校德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加强以下互动的艺术性。
1、拓展沟通渠道
家校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电访、信访和家访是常用的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优劣。电访因其便捷的特点,是现在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其优势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取得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有时事发紧急,则容易受当下情绪的影响。信访的方式,现在较少教师使用。其明显的优势是信访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真诚,以得到家长的认可。家访现在被重新重视,原因是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情况。在回校以后,教师可以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除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现在还有一种新型的家校联系方式——“家长空中课堂”。这种方式,就是利用现在网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在线上向家长进行授课。这些课程通常都是家长关心的与学生成长、成绩提高、家庭教育方法等有关的问题,课程的内容通常都来自于家长困惑的问题,实用性很高。另外,家长们在空中课堂不仅能听到专业的授课,还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与全校的家长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及时了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因为诸多的优点,故“家长空中课堂”受到广泛家长的欢迎。
总之,家校沟通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及家庭教育情况有更充分的认识,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因人而异”的教育。
2、学会换位思考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与家长沟通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在校表现不佳,且屡教不改。因当下情境影响,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容易对家长表现出激动的情绪,甚至对家长糟糕的家庭教育提出指责。家长接收到这样的信息自然心情不佳,只好回家对孩子又进行第二轮地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家长对见教师有心理压力,同时也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缺乏尊重与理解,这种家校沟通是失败的。其实,如果教师和家长可以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理解,沟通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说说学生的优点,这样家长会认为教师是喜爱自己孩子的,从心理上对教师不设屏障,接着再说说孩子近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给家长提改进的建设,这样家长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孩子成长进步的诚肯建议,而不是单一的反应在校表现而已。
在遵循互动平等的原则上,换位思考,诚肯地沟通,这样就能寻求到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
3、激励互助,实现共同提高。
还有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有限,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科学。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又比较高,把自己的全部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对孩子的付出得不到预想的回报时,便对孩子冷言冷语。几次下来,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便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抱以“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角色的介入就很重要。老师可以鼓励家长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在家庭中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当然,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发现家长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可以进行学习和推广,双方互相学习,谋求共同提高。
4、提高互动成效
也有家长对教师存有戒心,对教师不够信任。管得严,认为教师有针对性。管得轻,认为教师没有责任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最好进行实地家访,增进相互了解,使教师在家长心里形成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民教师形象,在消除家长顾虑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教育好子女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与教师配合,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可用之才。使家庭的德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家校德育互动是具有艺术性的人际交往,处理得好能使家校合作具有成效性,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育人的合力,才能促使孩子在能力和人格方面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玉宝.家校合作:构建完美的教育主体[J].中国家庭教育,2002。(2).
[2] 陶春敏. 延伸学校教育 开发家长资源[J] 视野,2010
[3] 王双宏. 教师应成为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导力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