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位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真正含义,实时开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一、阶段教学,明确目标
(一)教材解构与阶段目标设定
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章节,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重点和阶段目标。教材通常会从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开始,介绍化学反应如何产生电能,然后逐步深入到电解池、电极反应等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础阶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核心原理和构成要素,确保他们全面掌握化学反应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通过精心挑选的教材实例和直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构建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初步而坚实的认识。
2.深化阶段:在学生对原电池有了扎实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电解池和电极反应的概念。通过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洞察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深化他们对能量转换过程的理解。
3.应用阶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工业生产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章节的内容,普遍对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存在浓厚兴趣。然而,在理解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深层机制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关于化学反应如何具体产生电能,以及这种转换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在这一章节中的学习难点和兴趣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教材解构,教师能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即理解并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分析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因素。
通过学情分析与教材解构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够制定出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压力。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一)实验型任务,加深概念理解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一个抽象且重要的化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实验型任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项实验任务,比如“制作并探索基础原电池”,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感受化学能如何华丽转身成为电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原电池的内部工作机制,让他们亲眼见证正负极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电子和离子是如何定向移动的。这种亲身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更能让他们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神奇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探究影响原电池性能的各种因素。例如,电解质的选择对电池性能有何影响?不同种类的电极材料会带来怎样的差异?这些探究性问题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合作型任务,深入探析现象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不同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或原理。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深入探索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一组专注于原电池的内部机制,研究电极间的化学反应、电子的流动路径以及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另一组则对电解池展开研究,探索电解质的导电特性、电极反应以及电解产物的独特性质。在这样的合作分析任务中,小组成员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分工合作,实现认知层面的互补。他们可以围绕任务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心得,进行实验验证,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与反思。通过互相评价,学生们能够发现自身和他人在理解与应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概念上的不足,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种合作型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与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评价阶段在整个“教-学-评”一体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化评价策略能够针对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和问题解答的优劣进行评估,为教师提供更为详尽的学情状况与评价依据,从而提供更具实效性的修正反馈。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策略,应用丰富的评价形式与反馈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的多维巩固提升。
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核心主题,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份专题化学调查问卷。这份问卷旨在深入探索学生对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换的认知,以及电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掌握情况。问卷将包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审视与反思。
例如,问卷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详细描述在原电池中,化学能是如何逐步转化为电能的?”或者“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请列举至少两个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自我回答的方式,自主发现知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和不足。通过学生对问卷的回答,教师可以清晰地洞察到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否深入。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关于电化学应用的问题时,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能量转换过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问卷统计与分析阶段,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细致的评价与修正。对于理解不够透彻或存在误解的部分,教师将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澄清概念,深化理解。这种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更能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从而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反馈与评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多元评价方式等,以全方位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凸显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和功能,进而让学生在“教、学、评”过程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英.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与实施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0):131-132.
[2]姜丹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