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的重要参考”[1]。
一、新时代培育劳动素养重要性——与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1.从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劳动素养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依据劳动素养基本指标的成果,劳动素养可划分为劳动态度、劳动认知以及劳动能力[2]三个目标层面。而这三个层面的劳动素养培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为新时代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更好培育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目标路径。
2.从劳动素养培育的作用上是一致的。劳动素养的培育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促进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培育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这与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致的。
二、新时代培育劳动素养策略性——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是统一的。
(一)在教学内容中培育劳动素养:从学科课程和教学“三维目标”中细化达成。
对应着七、八和九年级教材,以初中生“我的认知规律”为载体,对劳动认知(知识目标)、劳动能力(能力目标)和劳动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素养的培育在集体、社会和国家中进行螺旋式上升要求,以更好达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价值目标。
1.七年级:在集体中,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从劳动认知(知识目标)方面:知道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知道家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等;从劳动能力(课程能力目标)方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行动中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家力所能及的做家务等;从劳动态度(课程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方面: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育尊敬老师劳动的品质,在家尊重父母劳动成果,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的“家风”意识[3]。让学生知道劳动不仅指体力劳动,也包括学习等脑力劳动,努力学习,通过在学校集体中的学习劳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智”等;通过在学校认知教师教学劳动,参与老师的教学互动,以实际行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以达到“增智、育美和树德”等育人目标;通过在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做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融入家庭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等以达到“增智、强体、育美和树德”的劳动综合育人价值引领。
2.八年级:在社会中,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从劳动认知(知识目标)方面:知道亲社会行为有尊重热爱劳动,服务社会活动对个人的意义,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权利也是应尽义务,;从劳动能力(课程能力目标)方面:掌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提升诚实合法所得的能力,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等;从劳动态度(课程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方面:要树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感受诚实做人做事的美好,通过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对青少年培育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树立自觉劳动的观念和意识等[3]。随着慢慢长大,参加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树立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学习宪法中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劳动是责任,是诚实劳动,是多劳多得,以以实现“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树德”的劳动综合育人价值。
3.九年级:在国家中,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从劳动认知(知识目标)方面: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知道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个人职业的要求;从劳动能力(课程能力目标)方面:分析创新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理解和践行敬业核心价值观能力等[3];从劳动态度(课程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方面: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奋斗观,认同创新的价值,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认同敬业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等[3]。不难看出,到了九年级,需站在国家当前的国情来认知劳动,培养劳动能力,树立为国家、人类社会劳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辛勤劳动,正以铿镪之势大步迈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让我们无不产生一种因劳动而美好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以真正体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强体强国,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也进一步让我们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力量,催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热爱劳动,不断奋进,规划我们的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前行,增强使自己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代感。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劳动素养:从课程标准和学科“实践性目标”中初探达成。
1.课前:激活学生趣味,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2.课中:充盈活动环节,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3.课后:开展课外活动,培育劳动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劳动育人价值。
就正如在九年级下册教材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段中说:“在新时代,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垂练品德修为;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国务院文件2020年3月20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2020年3月30日;
[2]《公立初中学生劳动素养问题研究》廖婷,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3]《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七至九年级,初中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4]《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初中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