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临床医学与检验学的关联性十分密切,生化检验结果可以在患者疾病诊断、疾病发展动态检测、疾病治疗效果预测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生化检验结果能否快速且准确的反映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效果[1]。为了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十分重要,也就需要首先探讨生化检验工作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一)标本采集
1.样品管
目前我国未进行生化检验采血管的规范化管理,不同医院检验科所应用的样品管通常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包括玻璃采集管、塑料试管、真空管等,其中玻璃采集管可以进行清洗和循环使用,塑料试管为一次性应用,真空管则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真空管尚无行业执行标准,且部分真空管内含有抗凝剂,所以各类型的样品管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不足之处,问题最显著的是玻璃采集管,若使用后未彻底清洗即再次使用,其中残留的物质极易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而塑料试管中不含抗凝剂,所以标本易自然凝固并析出血清,从而导致被检成分发生变化,真空管中抗凝剂成分不同,能够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不同[2]。
2.标本溶血
在病理因素或生理因素的影响下,血液红细胞能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逸出,之后即能形成溶血。进行血液标本收集时,导致溶血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为抽血操作不规范,另一方面为抽血器材不合格,整体上来看,引起溶血的现象主要如下:(1)进行采血操作之前,压脉带绑扎时间过长、抽吸力过大;(2)采血时进针位置准确性不足,变换针尖方向次数过多,导致局部血管被刺破,并在皮下形成小血肿;(3)采血针头及注射器的连接不紧密,导致少量空气吸入标本,并形成泡沫,间接导致溶血;(4)加工待检标本时,离心角速度过大,或是运输标本时,外界波动产生影响;(5)抗凝剂使用不当[3]。
3.标本放置时间
完成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以后,标本的放置方法及放置时间均能对测量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以及凝血酶原的可方式时间在2~4小时之间,尿常规样本可放置时间约2小时,血液生化标本的放置时间则必须控制在2小时以内,特别是血糖浓度标本,其在放置1小时的情况下,浓度即能下降7%~10%,所以在采集标本之后,必须尽快进行检验。针对标本进行分离处理以后,若长时间放置,血液水分将持续蒸发,标本浓度相对上升,易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高现象[4]。
(二)受检者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受检者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均能导致生化检验结果受到影响,并且,患者接受采血前的活动量、精神状态、服用药物以及环境温度等各个方面,均能影响检验结果。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若其大量食用肉食,易出现血清尿酸以及尿素水平高的情况,且食物中含有大量软脂酸,易引起血浆总胆固醇含量上升,所以需检测血糖和血脂时,最好可保持12小时空腹,之后进行采血。患者服用的药物能够对肝功能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若女性患者长期服用避孕药,其肝脏相关酶合成量将大幅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转肽酶、氨基转移酶以及血清三脂甘油水平上升,所以检测前2日应该尽量停药,以避免出现假阳性情况[5]。如果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其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被大量消耗,易导致胞膜通透性增加,由此,酶类大量渗入血液,能导致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上升,且剧烈运动也能导致血液相对浓缩,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患者日常若具有吸烟和饮酒的习惯,检验结果也能受到影响,长期吸烟易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上升,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加,血常规检测结果受到影响,乙醇在机体内代谢时可生成乙醛,并经过氧化生成乙酸盐,导致血尿酸浓度上升[6]。
(三)抗凝剂的选择
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抗凝剂,主要包括肝素、枸橼酸盐、乙二胺四乙酸或是草酸盐,错误使用抗凝剂易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受到影响。当前出现误用情况频率最高的抗凝剂为钾盐抗凝剂,其能导致K+浓度显著增加。相关研究显示,在部分检验科中,将肝素作为全部检测项目的抗凝剂,或是使用血清作为全部生化检验工作的检验源,而将血清、血浆、全血三者进行对比,其中最显著的差异为,血清之中不包含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同时含有大量血小板在凝血之后进行分解的物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大,凝血因子含量较大,全血在体外以及在机体内,所含有的细胞及细胞外成分浓度等无显著差异,所以进行检验时,为了提升检验效果,应该将血浆作为主要检验源[7]。另外,有研究显示,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也能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例如血液占比过高,抗凝剂活性下降,即能导致标本中的血液经过凝结生成微小血团,并使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8]。
(四)仪器设备因素
生化检验设备本身是否状态良好、运行参数是否准确合理,均能大幅度影响生化检验结果,与此同时,如果所应用的校准物与仪器不配套。可能导致校准效果不理想,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一)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
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合理保存采血用注射器,以及按照规范正确放置和使用试管及针头,如果注射器针头以及试管为循环使用物品,必须在每次使用之后进行严格消毒和干燥备用,且应尽量选择用一次性物品。采血时,应尽量减少使用止血带或不使用,采血过程中,避免导致患者局部组织受到损伤,以降低溶血情况的发生率。同时,需对抗凝剂的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其与血液的比例处于正确范围,将二者摇匀时,应该合理控制摇匀力度,避免震动引起溶血。在完成采集工作以后,应该尽快进行检测。将标本运输至实验室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平稳和快速,避免引起震动溶血等不良情况[9]。
为了尽量控制患者方面因素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选择患者晨起后空腹状态进行采血。一般来说,采血前应该首先询问患者的近期用药情况,且不可剧烈运动或是情绪大幅度波动,完成标本采集之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血清分离。标本若长时间放置,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变化,所以应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标本,在采集标本后尽早开展检验工作。需要注意,对标本进行采集、保存和运输的整个过程,均不可使其与试验台面或是皮肤进行接触。
因为患者的饮食情况能够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该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要求患者尽可能在采血之前的1日开始,保持清淡饮食,减少海鲜类食物、高热量、高油脂食物的食用量,避免大量食用含糖食物,避免吸烟和饮酒,且应尽量在进行检验的前一晚9点左右,即避免进食和饮水,特别是对于高血脂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检验之前的10~12小时,应该完全停止进食,保持10~12小时的空腹状态,以尽量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应将空腹时间控制在16小时之内,避免过度饥饿导致血糖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过度降低,进而引起血清胆红素异常上升。
并且,因为生化检验仪器设备的状态能够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所以开展生化检验工作之前,应针对仪器设备的参数、性能等进行细致检查和合理调节,确认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二)检验时质量控制措施
1.选择合适的检验和评估方法
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标本,合理调整仪器,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以保障仪器的检测效果,注意选择使用合理的检验方法,定期检查实验室内的全部物品,不可将过期物品应用于检验之中。在检验人员方面,应组织其定期参与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并要求其在开展工作时,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各项操作,同时,还应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提升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准备阶段和检验工作过程中,均保持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特别是部分检验结果涉及到患者隐私,所以还需要检验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10]。
2.统一操作规程
生化检验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充分掌握各项仪器的使用方法,以保障生化检验工作的质量。并且,在工作之余,检验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吸收行业内的新知识,并优化操作流程,以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加强室内质量控制
检验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并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实际上来看,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度进行监测和控制,以提升检验工作的质量。但是检验科的建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检验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还具有相应的洞察能力,同时专业基础扎实、质控知识丰富,方能采用多种方式合理控制误差,从而提升检验质量。
4.失控情况的处理
如果检验过程中出现失控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检验,并查找失控原因。一般应该重新采集标本、重新进行检验,确认失控情况由人为因素导致,还是偶然情况,如果检测结果不在合理范围内,应重新进行检验,如果仪器设备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由技术人员或专家进行处理。
(三)检验后质量控制措施
在完成检验工作以后,检验人员应首先审核报告单,虽然当前多数检验科已经基本全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使用生化仪自动出具报告单,但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可将全部工作交由生化仪,而是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全面校对,确认检验项目与申请项目一致,确认标本数量与申请数量一致,以降低检验工作中出现失误情况的几率。
检验人员应该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根据工作实际合理给出建议和意见,在优化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为检验工作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且,检验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病例讨论,以丰富自身理论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保障各项工作均按照制度内容开展,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同时,科室应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工作,以促使其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检验人员责任意识和优化其工作状态。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可以了解到,生化检验工作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能对疾病诊治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必须全面了解生化检验影响因素,例如标本因素、患者因素以及设备因素等,并在检验之前、检验过程中以及检验之后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例如在检验之前,了解患者是否长时间服用降糖药、降脂药、避孕药、抗癌药等特殊药物,完成标本采集工作后尽快送检、拒绝检验不合格标本以及合理调整仪器设备性能、参数等,以提升生化检验工作的控制强度,减少各类影响因素对于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能有效提升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丽芳.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析及临床检验效果[J].当代医学,2021,28(9):28-30.
[2]赵国民.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J].母婴世界,2021(5):275.
[3]邓斯婷.探究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养生保健指南,2021(33):255.
[4]鞠李.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0):203-204.
[5]律梅.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5):228.
[6]李琳琳.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究[J].饮食保健,2021(9):263.
[7]梁欢欢.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6):126-127.
[8]赵丹.探究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养生保健指南,2021(20):252.
[9]赵卓,杨维娟.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11):1787-1788.
[10]孙淑艳.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单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