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表明,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居家办公、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的企业亟待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现状,也催生了其对数字化人才的旺盛需求。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中国高等院校在数量上和学生人数上均位居世界全列,但是我国的数字化人才市场却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在数字化人才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方面,传统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广大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其中对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范围更广、行业的特征更明显。以培养数字化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云计算、大数据、新型网络技术、物联网等作为专业方向,打造数字教育人才模型。校企双方根据数字产业和行业需求,制定完成数字人才的素质模型、技能标准、培养新模式和能力鉴定标准,为数字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高层架构设计和人才培养标准基础[2]。
校企双方优势互补,通过深度合作,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的APS(Professionlism(职业化)、Specialization(专业化)、application(应用化))数字化人才。在知识架构方面,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技术能力构建方面,具备完善综合的技术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熟悉行业业务应用,在实训环境或生产环境能够对知识正确合理的运用。其次是具备积极向上、团队合作融洽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图1 数字化人才能力培养模型
三、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数字化城市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它把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或孤环形式的产业链串联了起来,并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数字城市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
3.1 深度校、企、产业链合作解决方案—数字化产教融合之道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需要建设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对全新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打造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成为院校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创新之路。以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供从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培养、实训室建设到就业服务的全面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提供高效联动平台,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和地方新经济发展。
图2 深度校、企、产业链合作模式
3.2数字化人才赋能解决方案—数字化人才能力塑造之道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希望进行数字化转型,但缺乏数字化技能的人才却成为阻碍转型的桎梏。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员工效率、鼓励创新、加速决策、实现业务转型是数字化转型公认的五个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量数字化创新型人才的支持。
本文面向企业的各方位人才,提供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专业赋能方案,横向覆盖数字化相关的三大一云、物联网,IT基础设施和专业认证;纵向覆盖数字化转型全技能:高效协作与快速交付能力,数据获取、分析与应用能力,新兴架构与开发测试能力,高效运维与安全保证能力。通过多种交付方式组合全方位、专业化、体系化地培养全通路数字化人才,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图3数字化人才赋能模型
数字化专业赋能的价值:“三个全通路”立体化地多维赋能,人才全通路从技术支持到管理者,面向产业链企业的各方位人才。专业全通路从三大一云,到物联网及IT基础设施,涵盖智慧城市全领域的专业人才赋能。技能全通路四大能力,聚焦全方位技能塑造。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培训及认证的混合培养模式、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确保成为产业链企业培养数字化变革所需的卓越人才。
3.3数字化人才赋能解决方案—数字化人才实践之道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城市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紧缺人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院校落地,新技术新市场对院校实训室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符合新型专业对实训室建设的要求,必须在硬件、资源、管理三方面都将对实训室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实训室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校内实训质量,通过学练结合,培养与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相符的IT技术性人才,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
图4数字化实训室价值体现
数字化实训室价值,通过学练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输出到产业链企业。同时数字化建设可以储备人才培养。
3.3数字化人才赋能解决方案—数字化教师赋能之道
教师是教育赋能源动力,教师的培养研修工作要作为校企合作领域重点打造对象,合理规划院校教师的培训研修路径,使其在所在校与所在区域不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引领更多教师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3]。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公示了《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针对“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组织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推动校企人员流动互派、大力促进“双元”育人、加强地、企、校多方协作、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体系”等主题内容做了进一步部署。
合作企业必须逐步开放行业工程实践项目,提供各类行业涉及系统集成、运维及应用研发的实践机会,根据院校教师授课方向不同,让院校教师可选择不同方向参与到企业真实工程项目中,以实际的岗位和工作进行真实项目培训,使院校教师拥有真实项目案例经验,对今后教育教学起到关键能力的提升。
3.4数字化人才赋能解决方案—-数字化人才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城市环境下,校、企和产业链强强联合,共同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合作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按照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新技术课程,并提供最新的网络实验环境,全面提升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4]。
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针对实施路径,项目融入课程,理论融入实践的嵌入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从网络规划—工程建设—网络维护—网络优化—管理岗位,针对不同岗位以及网络生命期的不同阶段,面向不同需求提供初级、中级、高级分阶段培训和实训,实现学生技能匹配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提升岗位的胜任力,降低运维风险和成本。同时,找出院校发展短板,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为数字城市产业链培养优秀人才。
四、结语
如今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生产为导向的阶段,数字化人才培养正从学科导向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从服务数字经济转变为支撑引领数字经济发展,这就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质与量,新院校在加强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还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持续创新。为了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根据合作企业推出的“H3C新技术认证体系”,从质与量的维度来满足数字经济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以上创新,一来院校的学生在技术线上有更多选择,在‘最后一公里’做好实践性学习,对接好企业需求;二来企业可以通过多项认证做好人才筛选,极大地降低了人才筛选的难度和复杂度,更好的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唐国华、李庭燎.光明日报,2021.3.9
[2]万翔宇. “数字经济下”时代下教育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9.2
[3] 教师函〔2019〕9号
[4] 陈丽敏.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