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在我国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弊端,教师侧重于对古诗词的单向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生对古诗的内容理解单一化,只了解作品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古诗富有万千柔情,有平仄音韵,有开拓心境,也有气魄山河,朗诵宣之于口。基于此,此文从初衷出发,从简讲讲小学古诗词教学深化的方法。
一、开启想象窗口,营造诗歌意境
诗歌当中存在着有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正是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恰恰能够激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开启想象的窗口,营造诗歌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首先,教师应该巧妙的去运用诗歌语言含蓄且有跳跃性存在的较大空白,让学生在有效的语言当中感受大量的潜在信息,为学生提供无数遐想的线索,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其次,正是由于诗歌的有限词句,决定了诗词的想象性和开放性,如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想象的时候,要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氛围去引导学生想象,对学生的每一种想象,都应该视作合理。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入诗歌的想象之中,教师要在诗句当中巧设疑问,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重视笔试训练,但是朗读训练对于古诗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古诗词和现代汉语体系之间相差甚远,小学生本身就难以理解古诗词,有的甚至连诗句都读不通顺,又何谈掌握古诗词中的内涵呢。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可以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一起朗读,教会学生把握诗中的节奏,如何停顿、如何加强语气等,通过抑扬顿挫地朗读,让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有所理解。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中,每一句的最后是小、草、好、我、媪,都以相同的韵母押韵,描写了一对白发夫妻的恩爱画面。诗句的最后“卧”使用得最为巧妙,仅仅单凭一个字,就将一幅天真烂漫的孩童吃莲蓬的形象描写出来,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也正是通过这寥寥数笔,充分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对类似的关键词进行重读,留白处进行停顿,以强调诗中的情感,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诗中情感理解的能力。
三、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想达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单凭依靠古诗词本身,难以让小学生领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小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其知识储备不大,对于很多作者的背景知识并不了解,在读诗的过程中,也仅仅只是能够把诗的大致意思读懂,而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所以老师在教学时,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填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比如作者出生的朝代;写作当下的境遇是怎样;擅长写的类型是哪一种;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对于作者而言影响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要一一地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来理解诗句,才能够充分地领会到古诗词中的情感。
比如在《示儿》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陆游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战争当中,到死都希望能够看到收复中原,整首诗中蕴含的情绪非常炙热和沉重,可以说它相当于是陆游的遗嘱。在诗中陆游嘱咐着儿子,中原收复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坟上告诉自己。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这种浓烈的爱国情绪,因此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其爱国情绪的由来。说明作者为何到了将死之时,依然满心牵挂着中原的问题。全书没有任何的语言修饰,全部都是真情流露,反而让情感更加的浓烈,学生了解到陆游的生平之后,能够更好地被诗中爱国情绪所感染,提高对于祖国的热情。
四、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思维导图因其结构特点,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将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具有整体性,并让学生自由联想,在课堂所学古诗文的基础上,回忆之前学过的具有关联性的其他古诗文,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和掌握更加扎实。
在《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词的教学中,由于这些诗词同属一篇课文,且都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在三首古诗词间建立联系,如三首诗都有明确的敌人或敌人所处地理位置的描写,《从军行》中的“楼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胡尘”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蓟北”。教师还可以此为串联手段,让学生通过敌人及敌人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感受朝代的兴亡变迁,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对更多的爱国主题古诗词展开联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简而言之,历久弥新的古诗词,乃华夏民族辉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言辞精简,意义而深远,值得教师和学生在闲暇时光反复琢磨与探究,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开思维束缚,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孩子们对古诗词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对古诗词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有自己的画面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力求突出学生主体性,营造诗词境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词课堂上兴趣盎然,摇曳多姿,让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诗歌教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刚,肖晨,顾健. 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及比较[J]. 教学与管理,2015(25):77-80.
[2]刘志标. 初中物理教材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比较与衔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