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王凡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凡,.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策略与方法[J]. 中文研究,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047.
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言简意丰,富有节奏韵律,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而对其蕴含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与体会,笔者就诗词教学进行了解读与尝试,提出了教学古诗词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7047
基金资助: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一直贯穿在全日制教学中。古诗词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使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诗情,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

一、反复诵读,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读”。诵读是教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手段,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另外《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诗人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强调的就是反复诵读的重要性。经典古诗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很适合诵读,朗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不仅要读准读通,还应读出语气和感情,读出节奏韵味,声情并茂。依靠充分阅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与物”,以致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同时有利于积累语言,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抓住“诗眼”,妙贯全篇

“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用以表达诗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关键所在,是整首诗的精髓,抓住诗眼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品味诗歌中的形象和精炼传神的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巧妙的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深入触及诗人的内心世界,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掌握了诗人的情感。以教学辛弃疾《村居》为例,我在参加“名师之路”教学观摩活动时,一位名师在讲授本课时先从字源出发拆分解读“醉”:左边是个“酉”意思是一个装满了酒的瓶子,右边是个“卒”字,是死了的意思,整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拿着一瓶酒喝的快要死了的人。接着出示了“醉”在字典里的三重含义: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爱好,陶醉③用酒炮制的。然后让学生找出醉在该词中最适合哪一种解释?然后提问同学们:“谁醉了”,“为什么而沉醉”?教者抓住诗眼“醉”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美丽恬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想象他们用温软的吴音谈论着什么,想象小儿子的可爱形象,从词中人之醉到词人之醉,层层推进,析精悟髓,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三、解读意象,感悟诗境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是诗词鉴赏的关键。诗词的思想情感及艺术风格都蕴含在意象之中。从古诗词的角度来说,意象通常指的是具有表意性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寄托主观意志的客观对象与载体。主观情感意志为“意”,客观承载对象为“象”,两者互相感应,相互交融。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谊的具体形象。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娟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用梧桐表示孤寂之感,用落花感慨岁月流逝之忧愁,用月亮表示思念、团圆、故乡、家园、永久等多重含义。通过解读意象,引导学生在赏析中观象而品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例如:在杜甫的《绝句》一诗中,诗人选用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七种意象,构建了一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广阔深远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提问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通过图片,文本进行渲染,文本情境情感相融而生。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意境”是诗人利用多重意象构造的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对诗词意境的解读,必须以“意象”为核心,通过诗人呈现的意象,感受其中的情意寄托。

四、放飞想象,进入诗词意境

古诗语言精炼,是浓缩的精华,字里行间留有大量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习古诗,想象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优美的画面。“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借助生动的画面,可以对诗词有着更深入的理解,才能走进诗人内心,更深刻的理解诗词蕴含的情感。例如:教学《长相思》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可借助插图、背景音乐对作品进行丰富的想象,想象行军的艰难,边关生活的艰苦,想象故园的温暖美好。

五、结合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古诗的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历经千年,是历史文化的产物,要深刻理解不是一件易事。学习古诗词就必须结合历史,只有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言为心声”每一首古诗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某种心境下的产物。通过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分析和介绍,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领会诗词内涵。例如:在学习《题临安邸》这首诗时,教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讲述“靖康之耻”,讲述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会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切身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南宋达官显贵的愤懑之情。

古诗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如何高效的进行古诗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努力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鸿雁.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措施[J].教育管理与科学研究,2020(65):42-43.

[2]任婷婷. 有效引导小学生进入古诗词学习意境的策略[J].科学导报,2020(16):55-56.

[2]黄娇.浅谈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0(32):36-3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