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孙秀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秀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 文学研究,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135.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能够感悟诗词韵律,体验诗人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希望一些建议能帮助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DOI:10.12721/ccn.2023.157135
基金资助:

一、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 反复吟诵,感知韵律

吟诵法是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人写诗作词,音韵是基本要素。当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吟诵法的应用较少,最常见的诗词朗诵方法还是集体朗读。这种方法语音拖沓,没有节拍,学生未能深刻领略到诗词音律的审美体验。事实上,吟诵的优势在于以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弥补诗词文本的不足,从而增强文字所蕴含的力量。语文教材选入的诗词文质兼美,不仅语言凝炼、形式丰富,极具音乐美,还意味隽永、含义深刻。恰到好处地采用吟诵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的韵律,进入文本营造的意境,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1. 根据内容,选择方法

吟诵的方法、技巧十分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采用。首先,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选择。刘载熙的《艺概》中说:“诵显而歌微。故长篇诵,短篇歌;叙事诵,抒情歌。诗以意法胜者宜诵,以声情胜者宜歌。古人之诗,疑若千支万派然,然曾有出于歌诵外者乎。”对于长篇诗、叙事诗、以意法取胜的诗,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诵。如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这首诗篇幅较长,全文共六百一十六字,朗读可以使学生语气更加连贯,更好地把握诗词内容,更见作者借妓女色衰爱驰来表现自己政治失意,沦落天涯的孤独苦闷之情意。对于短篇诗、抒情诗,采取对音律要求较高的吟诵、吟唱的方式更好,如李白的《将进酒》,篇幅不长却诗情豪迈,全篇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到狂放,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在教学中用吟诵法学习这种类型的诗词,更容易让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振,感受作者的气势豪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其次,需要根据诗词情感来选择方法。在悲伤的情节中语速舒缓,情绪低沉;在欢快的情节中语速加快,情绪昂扬,灵活处理语调语气,可以让吟诵的效果更好。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前两联写江南风景,春潮涌涨,江水浩淼,视野开阔,虽然整首诗歌是写自己漂泊他乡暗含孤独情绪,但在吟诵时语速可稍显高昂,表现江面的开阔,作者心境的开阔;后两联写作者于岁暮孤舟杨帆,不觉已到残夜,看到北归的大雁,借“雁足传书”来表现自己的淡淡的思乡愁绪,在吟诵时语气就要更低沉、缓慢,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明确节奏,正确吟诵

中学生虽然学习和积累了不少古诗,较多掌握的是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对吟诵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教师讲解时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先让学生结合作品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诗词中的平仄、押韵等韵律方面的知识。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传达情绪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们正是按照诗词的节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节奏是吟诵的关键。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划分诗词的节奏,加以标记,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节奏美。其次,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现在普遍遵循的吟诵原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抑仄扬”,来引导学生揣摩诗词的声调和扬抑,使得吟诵错落和谐。需要注意的是,吟诵诗词既有章可循,又变化多方,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处理。如李清照的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瘦”本是“平平仄”,但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忧愁的形象,将“黄花”二字按仄音吟诵,这样更能突出作者的花容憔悴,强烈地感知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3. 反复吟诵,感知情感

吟诵是比阅读更高的技能。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技能的习得不仅需要学会简单的知识和规则,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学习者因此在已有动作和新动作之间达到同化和融合。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学生一次次地吟诵,就会有亲切的体会。虽不希望通过反复吟诵能够背诵,而是达到一种熟练的境界。”学生掌握了诗词的平仄和节奏之后,必须付诸反复练习,才能让吟诵成为一种技能长期储存在记忆中。反复吟诵能更好地理解和揣摩诗词中流露出的作者情感的流变,同时,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融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中,感悟诗词传达出的感情和意味。如《秋兴八首》这组诗,通过反复吟诵,在铿锵有力音节的感染下,学生就可以深入到诗人创造的凄清哀怨、阴沉萧瑟而又沉雄博丽的情境中去,领悟诗人身世蹉跎、国家兴衰的感慨,体会其伤国伤时的情感。

(二) 由象入境,探析意境

在中小学现有的语文课堂中呈现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文本解读型”,教师将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讲解内容,分析情感。这种教学方法适合教师讲诗词,但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点拨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生活经验、思想水平等存在差异,学生对于同一首诗词意象、意境等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鉴赏诗词,分享对诗词的不同见解。

1. 群文阅读,把握意象

诗词中有一些传统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引用,它们已经被赋予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因素,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需要注意的是,意象是与诗人的主观情感交织融合,诗人处在人生不同阶段,遭遇不同命运,即使选择相同的意象,其中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我们在中学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将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将课外的古诗引入课堂之中,不仅可以成倍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多首诗词对比学习,分析异同,对诗词意象的意义进行自主建构,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独立鉴赏能力。

如我们以“柳”这一意象为例,可以将《诗经·采薇》、贺知章《咏柳》、刘禹锡《杨柳枝》、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曾巩《咏柳》等近十首古诗词一起教学,围绕“柳”这一传统意象的主观寓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自主建构关于“柳”的意义。具体教学实施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诗经·采薇》和贺知章《咏柳》这两首诗词中体味“柳”这一核心意象的形、色、态,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和指涉的人物、情境,一步步诱导学生还原诗词情境,深刻感受“柳”这一核心意象背后的人情和意蕴。其次,注重“举一反三”,将建构的意义运用到更多“柳”意象的诗词阅读中,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等,让学生理解情深意长的折柳送别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习俗,进而从文学审美上升到文化符号的认知,通过比同阅读进行“柳”意象意义的建构,归纳出独特的情感内涵。最后,还可通过曾巩的《咏柳》一诗进行比异阅读,曾巩诗词中的“柳”没有了离愁别绪,反而显现出的是小人得志,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从而学生深度理解到相同意象中蕴含情感的巨大差异。在群文阅读中,“柳”意象的意蕴由相似到相异,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诗词意象的意义建构,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更好的拓宽和深化,大幅度提升了阅读鉴赏水平。

2. 展开联想,悟境明意

我们谈到意象就不得不想到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和生命,意境源于意象而又超越了意象,包含深刻的、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和解释的耐人寻味之处。学习诗词一定要进入诗人营造的诗词意境中,在意境中能够更深刻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进入诗词的意境一般从感受意象开始,为了方便学生鉴赏诗词,教师通常采用一常见方式进行教学,直接让学生运用专业的文学术语对古诗词的意境特点进行总结。事实上,意境具有很强的感性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出自名家,意境高远。学生如果缺乏对意境的感性体验,难以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刻品读诗词意境,丰富精神食粮,提高审美水平。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意境呈现方式。

首先是点面式,它主要表现为在一首诗词中具有一个或多个主要意象,在整篇诗词中发挥了以点带面、协调整篇的功能,这也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情感的关键之处。比如,白居易《长相思》中“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其中“倚楼”可以称为是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水流、古渡、吴山”这三个意象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因为唯有“倚楼”这一意象才能够把前面的意象联系起来,它与这首诗歌的感情线索是一致的。作为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蕴含着深闺幽怨、思归怀远、低回缠绵等情感,在这里点明了人是主体,更表现出了诗人倚楼而望,思念情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苦,蕴含着深沉的孤独感。以主要意象为抓手进入诗词意境成为此类诗词教学的通行法则。

其次是并置式和对比式,诗词意境通过这两种关系的意象加以表现。相较而言,并置式更具有普适性,全篇诗词的意象共生互补,构筑起整体的意境。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落霞”、“孤鹜”和“秋水”、“长天”一动一静两组意象放在一起,动静结合。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暖色调的绚烂晚霞和冷色调的孤鹜之间相互补色,画面和谐。这句诗词的意象动静搭配,色彩协调,相映增辉,共同呈现出明静宁和的境界。对比式强调意象之间的对立关系,将表达含义相对者、相反者放置一起,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无形中凸显了诗词的思想主旨。比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诗前后两句意象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战士的惨烈牺牲和将军的腐败无情形成鲜明的反差,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诗词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古诗词配乐的方式可以让吟诵效果更加显著。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音乐来表达。根据古诗词搭配或悠扬或欢快或悲伤等各种旋律的音乐吟诵,可以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促进学生对于诗词情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在学习诗词《长相思》时,可以搭配《天空之城》作为配乐,悠扬绵长的旋律可以很好地匹配作者孤独、思念伤感的心境。同时,诗词配乐的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其次,除声音以外,诗词与画面通常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在创作时通常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意象中,通过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情感,所以很多古诗词作品就像是一副绝妙的图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我们结合诗词这样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对古诗词的画面进行模仿或再现,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比如,《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庐山的风景照,带学生领略庐山的景色美,感受作者对庐山的赞美之情。总之,结合音乐和画面营造氛围,通过画面的想象以及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和再现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进入诗人营造的诗词意境中,具体地感知作品的语境,感受到意境传达的特殊美感,深度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旨,以意境为出发点,对作品进行深度的解读。

(三) 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是深入理解诗词的重要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直至今天的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古诗教学,它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但事实上,在现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对知人论世的程度把握不当。有些教师知人论世太过浅显,混淆了知人论世和文学常识,使其不具有针对性,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是过多的介绍作者,脱离诗词文本,不懂取舍地补充资料,造成学生思路的混乱。其次,很多教师在运用时目的不明确,每首诗词都与诗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一首诗词的解读都需要知人论世,要根据诗词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侧重“知人”,有的需侧重“论世”。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诗词特点将“知人”与“论世”想结合,知人论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读懂作品,而不是仅是一种形式。

1.介绍作者,感悟怀抱

叶嘉莹曾经说过:“大诗人的作品是用他自己一生的生命和生活写成的,如果不知道他的生平,你就没有深刻的体验。”我们常说“诗如其人”“读诗如读人”,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古诗词中也包含着作者情感的代入和内化,诗人的才思和身影在作品中得以隐现。所以想要真正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从作者的生平入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尤其很多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的诗词,通过反观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可以读到很多文字之外的内容,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和作品风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判断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他的作品豪放不羁、酣畅淋漓,众多被选入到语文教材中。李白的人生境遇对他作品风格影响很大,李白年少时期的游历直接奠定了他中年的作风格倾向于豪迈狂放、孤高出尘,而他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又造就他作品中既有长江黄河的澎湃气势,又夹杂着对现实的失望与失落,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李白的作品中,这也就铸成了李白作品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介绍他本人飘逸洒脱、愤世嫉俗的鲜明个性和怀才不遇、经历坎坷的人生际遇都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李白诗词中的独特风格和澎湃饱满的感情。

2.介绍背景,理解诗词 

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只有把诗人放在时代背景中,特别是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深刻领悟到诗词的真正内涵。很多“论世”为主的古诗词,学生不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主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即可看出诗词所传递出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起诗词背景资料的运用,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创作动机。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为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的史实资料,让学生对当时帝王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有所感知。安禄山起兵反唐,百姓为躲避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导致一片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诗人在这乱世中颠沛流离,求得亲友得一茅屋暂避风雨。然而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紧接着一场大雨,又让住处四处漏雨。诗人在这难眠的夜晚,感慨万千,写下这篇忧国忧民的经典之作。我们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缩短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排除时代隔阂,辅助增强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给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情境,可以更加切实理解和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深入地去探究古诗词。

结语

总之,古诗词以其语言凝炼,感情丰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使语文课堂更高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陶醉、沉浸于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