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越来越重视语文古诗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语文这一科目在小学课程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光能起到小学生汉语知识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活用教学情境,借景抒情
情感是文人墨客创作诗词的第一动力,也是学生解读诗词作品最为便利的渠道。如果能够发挥情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情感的角度解读相关古诗词作品,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必然向着更为深刻、真挚的方向发展。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大部分教师仅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释义、内容的掌握,并不会对“情感”投入过多的关注、即使部分学生在语文积累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文意识,教师也无法为学生创造表达情感的机会。当接触情感、表达情感两大板块无法对接,古诗词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只能停留在书面层次。教师应结合诗词内容为学生创造对应的情境,依靠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古诗词的精髓、
以《村居》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环节向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经经历过了春天,那么结合你的记忆说一下,春天有哪些特点?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会给出答案:春天草长莺飞,风和日丽,农民在土地里劳作;春天微风习习,天气回暖,儿童们在野外游戏。当不同的学生结合自身的活动经验给出答案之后,全体学生已经陷入了对于春天的回忆当中,教师可提出新的学习问题:在平凡人的眼中,春天是花花绿绿且充满生气的,那么在古代伟大的诗人眼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并导入教学材料《村居》。在教学环节,教师可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解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而“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鸯”则对孩子们的娱乐活动进行了记录。结合教师的解读,学生能够依靠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方式构建虚拟图像,营造美妙的自然风光。在这一环节,虽然没有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剖析,但在深入情境之后,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学生抒发感想的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尊重儿童意识,因材施教
个体思维的差异必将引发情感上的差异。在古诗词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摒弃“一概而论”的错误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低年级小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比较有限,在相关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对教学知识与理论作出即时性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特点为每个学生烹饪独特的文化盛宴。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对于古诗词的解读也存在差异。教师应尊重这种因个人能力而产生的教学矛盾,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所见》教学为例,针对学生文化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尝试选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已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家庭教育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该类通俗直白的古诗词对于该类学生来说难度较低,教师可直接将《所见》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整理,而对于缺乏古诗词积累的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学习活动中,“情感”才是其分析古诗内涵的第一手段,教师可向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视频、音频,通过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缩短其与第一类学生之间的差距。在阅读之后,教师可发起古诗词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内容转化为白话小故事,并在班级内进行讲述。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也在随之提升。当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表达,依靠来自于学生的语文灵感,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三、逐步推进教学,因势利导
当下,部分教师依旧没有改正“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古诗词的背诵、朗读为开展教学活动的王要方式,在学生刚刚了解古诗词的情况下便已经导入了后续的教学活动。当教学任务不断推进,学生的能力、思维和学习态度开始受到影响,过快的教学进度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于古诗词材料的正常解读。教师应逐步推进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特点落实教学计划,从文化积累、情感表达、资源互动等角度入手,重新发起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能、应用文化的机会。以《池上》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逐步推进的教学模式,针对古诗词的文化水平、创作思想逐步落实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发起朗读、默读等活动,消除学生的认知矛盾,为后续的语文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教师针对《池上》提出思考问题:《池上》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合“小儿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个顽皮活泼的孩童形象跃然于纸上、“不解藏踪还,浮萍一道开”,作者对于小儿的喜爱也展现出来。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古诗词的创作情感之后,教师可发起文化交流活动:导入你所学的与《池上》相近的古诗词,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在已学材料《池上》的引导下,学生会将《所见》、《宿新市徐公店》等诗词作品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依靠对比加深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记忆。
四、展现语文素养,开展古诗教学
教师应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展现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魅力等,进一步的増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促使其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对这首古诗形成理解,深刻感知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思想等,便于在后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真正的领悟到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保障古诗词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能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和新颖感,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保障符合学生的实际,应该带领学生在古诗独有的意境当中更好的畅游,使得学生的学习感受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加强。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可以进行文体间的转换。如,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将古诗文变成散文记述下来,也可以实行任务驱动法,以此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效用,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收集和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等,并在后续的课堂上实现共享,使得课堂容量得到扩充,为学生后续的思考、探究提供更多的素材,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强化。
结论:综上,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效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加强对此的重视,并对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等,为古诗词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玲,安宁.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9(06):35-36.
[2]李婷.浅析古诗文的情感式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