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身心特点,助推幼小衔接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吴秀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秀琴,. 遵循身心特点,助推幼小衔接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 中国法学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摘要: 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儿身心发展、办学空间和教育观念上均有较大差别,幼小衔接中德育与法制课程中的人为“断链”是导致幼儿早期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培养幼儿社会性、道德性和法治性素养的关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坚持幼小衔接,以学生身心健康、语言、社交、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对一到二年级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突出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本文以“教育的连续性”思想为指导,对德育与法制课程中的幼小衔接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设想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幼小衔接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基金资助:

前言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不仅仅代表着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时期,也代表着他们要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图画书作为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的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它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感觉,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绘本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具,它可以用图画来传达生活哲学,塑造学生的三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一、从“断裂”到“连续”:道德与法治课幼小衔接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求,逐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理念,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推动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充分利用道德对法治的滋养,让道德和法治教育相得益彰,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和幼儿园德育课程存在着“断裂”的问题,特别是下面三种较为突出的问题。

1.明确了“知识灌输”和“生活润泽”之间的界线;幼儿园所采取的生活式和游戏式的基本教育方式,是最适宜于人们的道德和法治理念的自然生成的。小学德育的前身是“幼儿园德育”,幼儿园德育“以玩为主”,德育德育“以理为主”,两者之间的界限明显,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难题。

2.明晰了“规则纪律”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界线。培育人的规则意识、遵守规则的美德和自律的精神,是幼儿园和小学德育的一个共同的目的。相对来说,幼儿园以培养儿童的自然生活规则为主,从小学一开始,就用班级规范和生活秩序来要求儿童,即使在儿童还未彻底习惯新的学习环境之前,也要他们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和秩序。

3.明确了“游戏活动”和“半主题活动”之间的界线。儿童社会领域的活动和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一致,都是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幼儿园以“玩”为主要内容,以“玩”为主线,以“玩”为主线,让幼儿在“玩”中感受“规则”和“责任”。在小学,学生们被安排在一种类似于纪律的活动中,他们要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游戏”与“现实”的教学情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而扩大了幼儿课程衔接的“间隙”。

二、幼小教育连续体构建的思路

(一)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内线。虽然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和小学的道德与法制课程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它们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中,通过生活体验、故事表演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核心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创设情境和开展实践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幼小衔接为统领。在构建幼儿教育连续性体系时,应遵循“双向”和“全面”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双向”指的是在“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两个方面同时兼顾、共同发展。在幼小衔接上,幼儿园大班老师要对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重视,并在大班下学期适当地提升其组织条件,促进幼儿由“游戏性”到“组织性”的平稳过渡。“小幼衔接”指的是,小学低年级德育老师要积极地顺应儿童学习模式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展幼儿园主题教育,使幼儿能够平稳地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化。“全面”指的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整体教学和整体教学,在大单元、大主题和大活动中实施德育与法制的教学活动。幼小过渡阶段实际上是幼儿园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向小学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转换的时期,大单元、大主题刚好处在这两个教学活动的过渡点,是帮助幼儿完成角色转变的最好途径。

(三)以中间学科活动为枢纽。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一套相似的中介学科活动,例如,学习游戏是一种介于游戏和学习活动之间的学习游戏,是一种在知觉体验活动和一种抽象知识理解的学习活动。以培养法治概念素养为例,“喜爱并适应团体生活”、“愿意为团体工作”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而社会性游戏活动则是比较适合的,让孩子们一起去做一个团体任务。“认识生活规则”、“维持校园秩序”等是小学低段道德与法制课程要达到的目的,其主动性很强,与之配套的还有班级团体活动等。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社交领域活动中,应积极推行“半组织”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对组织纪律的认识,使幼儿从自发的同伴交往走向有序的组织活动,有利于幼儿园德育与法治课程的成功实施。

三、幼小衔接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幼小衔接课程教研协作体。幼儿园和德育教师是构建幼小教育共同体的最主要责任人,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幼小衔接课程教研协作体,是指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幼儿园大班老师和小学低段道德与法制课的老师们,在幼小衔接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教学合作研究,并制定出具体的策略。课程合作教研既可以增进两个学段的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己所处的不同学段的教育立场所带来的弊端,保证了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自然延续。

(二)打造幼小衔接道德与法治示范课。打造道德与法治示范课是整体带动幼小课堂衔接,构筑幼小教育连续体的一条重要途径。示范课是一种将幼儿园生活性、趣味性、游戏性与小学课堂规范性、知识性和秩序性相结合的教学范例。在幼小衔接中,德育与法制课程的理想课堂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过渡性强,幼儿并不排斥幼儿园教育和小学德育法制课;二是适合于幼儿和小学生,也就是幼儿和小学生都乐于参加,并且可以接受,使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段身份”变得模糊不清;三是将道德和法治的生活和游戏化的学习作为其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建立幼小共享式道德与法治大课堂。建设这样的课程,要建设三个共享的空间。一是师生共同使用备课的空间;参加课程开发的老师们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备课空间,让其他老师能够分享自己的课程研究和教学;二是构建了“德育与法制”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幼儿园应适时地实现大中小年级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共享的资源对接渠道。三是德育与法制课程在校园中的共同开展。幼儿园要为大一学生准备好活动场地,也要像小学一样,为孩子们的小学生活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惠敏.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进展,2020(003):56-57.

[2]陆连清.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