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水稻栽培方式是针对稻苗和稻田方面的概说,期间涉及对现实环境把控和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实际栽培种,在全球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绿色农业更是多次提出,水稻病虫害防治难免会使用药物,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而必须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1.水稻栽培方式及变化
我国水稻种植范围较广,且因环境不同,在栽培方式上存在差异,由此便也形成了以地域划分、以环境定型的水稻栽培方式。大体上讲,水稻栽培方式主要包括:机插栽培、抛插栽培、直播栽培,这是较为传统的分类。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栽培方式,从原有的人工栽培为主变为机械的大面积应用。具体来说,采用何种栽培方式并不能完全代表当地的经济水平,还与地区气候与地形有关。其中,机插栽培适合较为平坦的地区,由插秧机统一栽培,其间距和密度都由机器测定。而抛插栽培是人工将大批秧苗抛洒到固定区域,期间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直播栽培也与之类似,是将稻苗直接播种在稻田里,多在干旱地区使用,可以减少因田地水分不足带来的流动阻碍,从而完成播种。水稻栽培方式存在由手栽转向机载的变动,机器栽培速度快、效率高,从而节约播种时间,但受温度与水分影响,稻苗需要适应生长环境,从而影响了水稻生长期。
2.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病虫发生的影响
2.1栽培方式对几种虫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变化,由此水稻栽培方式也发生变化,整体上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栽培方式多样化,二是栽培由手工转向机械。这两种情况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水稻生育期,人工与机械相比效率低、栽培周期长;而多种栽培样式之间也存在时间差,由此造成水稻生育期推迟,进而影响水稻抗病期、脆弱期等后续生长过程。水稻生育期推迟是水稻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在不同地域有不同表现。比较常见的虫害是内源性螟虫,这类虫害的发生率在我国大多水稻种植区本处于连年降低的趋势,但因栽培方式多样导致生育期推迟,许多山区却更容易出现内源性螟虫,这是因为水稻易感染期受生育期推迟影响而变化,且极易与螟虫的入侵期发生碰撞,在螟虫入侵稻田时只食用水稻,这时水稻抗病毒能力低,就会遭受虫害。相较于过往,山区多采用抛插式栽培,使水稻的生长期与螟虫的繁殖期错开,螟虫缺失食物源水稻和适合的环境,就不会继续繁殖、侵害水稻。另一种害虫是两迁害虫,这种虫害的对水稻的侵害程度更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发生原因也是水稻生育期推迟,进而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生长极为有利,其大量繁殖与大面积传播,水稻缺少抵抗能力,因此受到虫害。
2.2栽培方式对几种病害的影响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病害是条纹叶枯病和稻曲病。条纹叶枯病主要因为水稻分布较为密集,且通风条件差,不利于稻苗呼吸,由此抗病能力较低。采用机插稻的方式能够使稻苗之间的间距平均分布,稻苗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其抵抗力较高。但是在一些山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采用手插或抛栽方式不能合理控制间距,稻苗密度分布不均,由此水稻条纹叶枯病多发。另一种情况是稻曲病,即水稻在接连大雨或大风天气时,因其间距较小,水稻倒伏,相邻水稻就会被压变形,从而发病弯曲。除了天气原因,水稻栽培的方式多样,使其发育期参差不齐,抗病水稻的生长需要周期,但是病害的发生率也因此增加,病害的同时又遭受虫害,抵抗力不足,最后造成更大面积水稻的受害。
3.对水稻病虫害加强防治的有效措施
3.1加大科研力度,提高预报准确性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水稻栽培,所产生的病虫害的种类也不同,因此,处理病虫害的问题要有具体分析的原则和科学的依据。这就需要实验部门成立调查小组,在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环境来分析所产生的病虫害的种类,尽量保证实验样本的数量多一些,从而确保实验预测的准确性。除了考虑栽培方式外,还要把栽培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考虑在内。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方式栽培出来的水稻的各自特点和各个区域适用的水稻栽培方式。当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在这种栽培方式下,特定的环境内所能产生的病虫害的种类,从而对症下药,这样既减少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但前提是要在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取证之后,才可以将这种依据作为科学依据来进行实证,为了减少实际操作中的误差,需要调查小组采取多种样本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得出最科学的依据。
3.2政府正确引导,提供综合服务
水稻的科学栽培,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要加强农业商品的集中供应,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将以农村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为其提供最优质和科学的工具和与匹配的生产方式,保证农民享有最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最高的效率。同时政府应该派技术部门加以指导,对水稻栽培过中产生一系列的生物问题进行化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减少因不科学的栽培方式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技术部门需要区分各区域和各种栽培方式,还要根据水稻的种类、当地熟制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农民知道对症下药,知道如何预防病虫害,知道这种栽培方式所产生的病虫害的种类,从而减少农民跟风用药,乱用药的现象发生,加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最终提高水稻的生产率,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对于栽培水稻方式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完善监管机制,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于水稻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忽视对水稻农业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不科学的使用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还会减少产量。因此,针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问题,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运用的科学方法施肥和用药,加强施肥和灭虫的管理。技术部门需要对农民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农民了解合理的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于病虫害的防御以及用药策略,确保农民科学的进行田间管理,防止因滥用药和肥料而使农苗受到损害、减少产量。要规范栽培方式,统一用药。利用合理的栽培方式以减少病虫害的侵扰,从而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使栽培出来的水稻更加绿色健康,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也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的益处。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把控施药施肥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所产生的病虫害种类也不同,因此,想要提高我国的水稻生产率需要了解各种栽培方式下的病虫害种类,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促进绿色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刁春友,朱叶芹,杨荣明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100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邵振润,赵清,郭永旺.科学用药绿色防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