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对策探讨
张玉洁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玉洁,. 生态循环农业带动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对策探讨[J]. 农业研究进展,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1.
摘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和农村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本文在阐述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探讨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促进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模型;绿色发展
DOI:10.12721/ccn.2021.157031
基金资助: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发展,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我们宏伟目标的长期战略。近年来,生态循环农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过去30年,为追求粮食高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我国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量增加2倍-4倍,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入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养分以多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如肥料氮可通过氨挥发、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地表径流和淋溶等途径进入大气和水体,磷可通过径流、侵蚀、淋失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壤中残留的养分过多,也可能会增加养分损失和环境污染的风险。最新监测表明,化肥氮施入土壤后以气态损失的比例约占施氮量的20%左右,通过径流和淋溶损失的约占10%。通过近20年连续监测,发现近30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增加了60%,其中近2/3来自农业源。与氮相比,磷在土壤中相对稳定,移动性差,施入土壤中的磷很大一部分会被吸附或固定,但土壤磷一旦超过环境临界值,损失到水体的风险就会快速增加。研究表明,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7.4毫克/千克增加到目前超过20.7毫克/千克,果园菜地等高投入农田土壤有效磷高达70毫克/千克-110毫克/千克,土壤磷的累积已经成为面源污染最大的潜在因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种植业总氮和总磷排放均占全国水体污染总排放量的24%左右。以长江流域为例,农业面源污染占长江水体氮磷输入的50%以上,过去30年间我国长江流域可溶性无机氮磷含量增长4倍-5倍,贡献近海氮磷排放的60%和88%。因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

1、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并进行系列化深加工,重视各种资源,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农业成本,节省资金,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2、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农业针对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汲取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先进的技术“武装”农业生产。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更重要的环节,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保证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力求绿色、有机、生态,在种养过程中不施用农药、化肥,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可以更加长远立足。基于此,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

三、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研究

1、加强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技术创新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出路。实施技术创新的重点是源头减量、绿色投入品创制和精准使用以及绿色减排等技术。首先,要创新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的源头减量技术。建议引入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区域农业生产所需各类资源实施投入总量定额控制,通过环境卡口的方法寻找“卡脖子”技术突破口,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系统实现源头减量、总量控制的目标。其次,要创新农业绿色投入品及其精准使用技术。在当前国家化肥农药用量已经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低排放、低残留、智能化新型绿色肥料和农药产品的研发,强化机械化、智能化、精准化施肥施药技术的创新,强化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构建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增强系统减排增效能力,创新防治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系统思路从全链条角度寻求根本的解决方案。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从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再到人类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全产业链系统,整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连接界面都是资源利用与环境排放的关键点,它们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多环节易泄漏的环境影响系统。因此,必须准确找到主要污染物环境排放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界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减排关键技术创新,进而系统提升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排放。据此,需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绿色投入品、绿色生产、种养结合、绿色消费、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完善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的机制与政策,促进系统升级,实现全链条污染防控与减排,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3、构建区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政策和技术落地。

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模式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和共生共存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三赢”为核心目标,尊重规律,前瞻谋划,统筹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目标和特征、社会发展需求等多项绿色发展指标,“自上而下”系统设计区域农业生产规模、结构与技术模式,科学调整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与优化空间布局;深度剖析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规范、社会行动,推动绿色减排与污染治理技术大面积应用;充分发挥县域或流域各部门、各主体的能动性及其联动,创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区域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结束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田晓鹏.关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1):99-100+102.

[2]倪玥敏,张亚雄,倪吾钟.农业绿色发展的要素制约与对策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349-23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