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互联网接触到大量信息。由于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很容易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价值追求,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外来文化,导致初中生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美德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中华传统美德之间的联系
1.教科书中渗透了大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在教科书中渗透了大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思想教育、文化艺术以及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向学生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教师能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中华传统美德在各个年级中的比例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接受程度,为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对初中学生进行教学时,各个年级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美德要有所区别,在七年级和九年级,主要从思想道德方面向学生展示传统美德,对其他内容都是简单向学生进行介绍。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对促进学生更好地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教师积极借助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深爱国主义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民族自信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
3.教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为了更好地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章节设置上有着明确的主题,从修身、处世、爱国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主题教育,每一个主题下都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要教师能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以及爱国主题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就能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能通过学习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借助对教学素材的学习,学生也能学会与其他学生交往的技巧,这对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进师生情谊,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很大帮助。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在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素材来为学生制作针对性极强、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课件。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初中生已经适应了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借助向学生展示充满趣味性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素材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引导学生学习《少年的担当》这一章节为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加深对这一章节的认识,可以借助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借助周恩来总理的事迹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学活动中来。
(二)对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
在古代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不仅品德高尚,而且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光辉形象。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古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不断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有很大帮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教材中用大量章节向学生介绍了国家利益、民主法制以及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借助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加深对国家政治的认识,也能促进其爱国主义观念的不断提升。
(三)与家长联手开展家庭美德教育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家庭美德,行为习惯是否端正,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学校教育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与家长联手,共同协调校内外的工作,加大家庭美德教育力度。
不可否认,家长的溺爱,错误的教育,令许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有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要什么毫不犹豫的购买,在家中以孩子为中心,允许他们做出各种各样的任性举动,最终以“他还只是孩子”为由,为青少年推脱掉本该他们承担的责任,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一方面强调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摒弃错误的思想,更不能坚持“棍棒教育”。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态及表现,向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在学校内可以举办统一的讲座,邀请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随时指导,解决他们遇到的教育问题,并与广大家长一同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共同为学生的素质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使传统美德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借助对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光辉事迹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健.文化中的规矩与方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9(10):229.
[2]刘宠日.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家长,2019(29):124-125.
[3]许芹.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中学),2019(09):222.
[4]莫剑飞.漫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9(3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