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马铃薯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种植,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和好评,它具有宜粮、宜菜、宜饲和宜作工业原料的特点,又因为其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高等相关特点,因此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作物。当前,人们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标准日益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高度关注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有效落实,并且在病害防治方面切实增强,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种植效益。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其病害防治方法。
1 马铃薯种植技术
1.1 做好选地整地
马铃薯对土壤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在选地整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取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以砂土和砂质土壤栽培最好,气候温暖地区以砂质土壤或者壤土栽培最好,在整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实现秋深翻、晒垡起垄等,秋季深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高度关注相关要点,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操作。
1.2 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种育苗
在针对马铃薯进行种植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种植目的来针对相应的品种进行选择。如果把马铃薯用作淀粉加工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淀粉更高的品种,如果是用于做薯片或者薯条等等,要尽可能选取薯形整齐、芽眼少且浅、白肉、还原糖含量低的食品加工专用品种。与此同时,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稳定性更好,抗病性更强的品种,确保其具备应有的生产性和优质性。
出窖后进行催芽处理,能促进种薯解除休眠,使其出苗时间有效缩短,对其进行育苗的过程中,当芽长1~3 cm时,可切块播种。切块时用75%的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者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 min进行消毒,并用草木灰或者种衣剂拌种,以此有效规避病害问题出现。
1.3 做好播种和密植工作
在对其进行播种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天气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操作,同时也要结合不同品种的早熟晚熟情况,把握相对应的播种时机。在对其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播种机播种,施肥、覆土、起垄等相关工作要同步推进。除此之外要注重做好马铃薯的种植密度管控工作。要适当密植,中、晚熟品种,在种植密度把控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稀植;土层深厚、肥力较强、排灌方便的地块,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密植。
1.4 进行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
在实际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气温、地温、湿度等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管控,在对其进行除草的过程中,要进行苗前耢地,以此更有效的提升出苗的速度,减少杂草的危害,避免或者减少水分的蒸发。在施肥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马铃薯的特性,它是喜肥的作物,对于肥料特别敏感,需要的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而且不同时期对于肥料的需求量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要着重关注不同时期的用肥情况。施加基肥用量应占施肥总量的70%以上,部分地区马铃薯种植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用追肥;如若追肥,应该在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氮、磷配合使用,追肥量要根据马铃薯的具体成长情况进行相对应的选择和应用。与此同时也要应用相对应的微量元素肥料,以此进一步促进幼苗的生长,使碳水化合物的运输进一步加快,进而提升其产量和质量。
2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而导致的十分典型的病害,这种病害对于马铃薯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使其出现毁灭性的危害程度。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水浸状的绿褐色斑点,且病斑周围有晕圈,就说明马铃薯植株染上了晚疫病。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它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然后慢慢的变成褐色。环境比较干燥的情况下,它的扩散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如果马铃薯患病程度比较严重,就会出现萎缩等相关情况,甚至死亡,散发出腐烂的气味。在针对该病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切实有效地做好晚疫病的预防和管控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减少初侵染源。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其次,在病发时,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有较好的效果。
2.2 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只为害薯块的病害。在发病的过程中,在马铃薯的表面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褐色的小斑点,其病害程度进一步加剧的话,会形成比较严重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仅限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 mm,部分3 mm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 mm大木栓化硬斑,对于马铃薯的产量质量和综合价值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具体来说,相对应的防治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表面完整、无病的薯块播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 min;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4)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对应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预防,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而充分体现出应有的防控效果。
2.3 马铃薯病毒病及其防治
病毒病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是特别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具体来说,它的病害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也就是花叶型、卷叶型、坏死型。三种类型的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片小叶呈筒状。来针对该病害进行防治的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无毒种薯繁育基地,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种薯,以确保无毒种薯种植。此外,防治蚜虫也是比较良好的防治措施,可以使此类病害得到充分的防治病,呈现出绿色防治效果。
结束语
由上文的介绍可以进一步明确,当前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种植技术,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把握相关技术要点,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选种播种和田间管理等相关工作,同时在病害防治方面要有效加强把握相关病害的主要特点,并且实现针对性的防治,充分做好预防工作,以此促进马铃薯的种植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彤,陈冰焦,王宇,王影.试论马铃薯病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7).
[2] 孙太安.栾川县马铃薯—春玉米高效种植技术模式[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10):25-26.
[3] 王定仙,王春珍,孙慧英,等.马铃薯无公害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9(11):37.
[4]张彦芬,李应鹏,赵映峰,王晓红.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新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