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会受到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影响,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利益均衡机制等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企业伦理决策困境的基础。企业在行使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利益相关者识别,既要考虑到一般的利益相关者,也要考虑到与行业关系紧密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将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决策中,在权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利益价值共同体为核心内容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机制,理性的决策。
本论文针对企业伦理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利益权衡,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并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发展建议。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被许多学者当作一种解释和认识企业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方面,最具代表性和概念界定趋势的是弗里曼(1984)与克拉克森(1994)的表述。卡拉克森(1994)认为 “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 ”,进一步加强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强调专用性投资,于是一些集体或个人(例如媒体)便不在利益相关者定义之列。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认为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这一概念既强调专用性投资,又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
在企业伦理方面,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关系的论述者较多,大部分学者都从利益相关角度探讨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较少有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具体的伦理管理的方式和措施,其中陈宏辉(2003)提出了相对具体的实施办法。本文则认为全面厘清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其支持度和影响力,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职责,激励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构建以利益价值共同体为核心内容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机制,是企业进行伦理决策之前,就该有的保障机制,通过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多重的识别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是前提,构建制度化权重权衡机制需成为常态化,在伦理决策时进行利益相关者应有的关注。
三、企业伦理决策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从企业角度,正确地识别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对企业核心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地估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和行为参与,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利益相关者识别是企业行使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企业只有针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定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行使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企业伦理决策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投资人、普通雇员和管理者、顾客、当地社区、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二是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行政机构、社会压力群体、媒体和学术评论者、贸易团体、竞争者;三是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未来几代人和非人类物种;四是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保护压力群体和动物福利组织。
四、协同发展建议
首先,从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来看,企业伦理决策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重点考虑股东和投资人、普通雇员和管理者、顾客、当地社区、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的利益。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保证利润的持续增长,关注社区发展,与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分享产品(服务)价值。对于股东和投资者,企业应提供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保证投资的保值与增值;对于雇员和管理者,企业要提供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并保证员工生产和工作的安全;对于顾客,企业应力争顾客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当地社区,企业应积极介入社区事务并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于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企业应确保供应链管理的公平与公正。
其次,从次要利益相关者来看,他们可以影响企业,也可以被企业影响,但不介入企业的具体事务。符合伦理的决策会受到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欢迎,也可以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支持。相反,不符合伦理的决策会受到其反对,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其中政府、监管机构和行政机构构成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社会压力群体、媒体和学术评论者构成企业的舆论环境,而贸易团体和竞争者构成企业的经济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忽视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企业要接受并履行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公开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倡导公平竞争。
再者,从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来看,他们不会对企业经营带来压力,但因为企业必须履行生态责任,因此他们应得到企业的保护。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搞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虽然这对企业目前的经营不构成有力支持,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人格的提升。因此,企业应尽力减少环境污染,使用再生资源并注重资源使用的效率。
最后,企业应该看到,环境保护压力群体和动物福利组织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经济贸易领域,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动物福利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惯有的对待动物甚至对待生命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动物福利的理念不但要求应善待所有的生命,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的公共道德和环境保护。因此,企业要响应他们的号召,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支持。
五、总结
企业中的伦理决策并非严格依赖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格,有了道德哲学或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知识,同时理解不得不作出决定的伦理困境的复杂性,在进行伦理决策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利益相关者,充分拥有知识的条件下制定伦理决策,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宣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产权和社会责任观评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2).
[2]纪建悦,李鹏,吕帅.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价值构成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3]杨修发,许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治理机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9).
[4]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