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墨法”浅释
刘蔚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蔚琳 ,. 书法艺术“墨法”浅释[J]. 当代艺术,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054.
摘要: 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还同时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这些特征的表现均须依赖于笔墨,各种墨法之间有着必要的关联,墨法又依附于笔法,一定要做到浓不枯滞,老辣稚拙,遒劲浑厚,从而得到笔力充实,深沉厚重的墨色美感。
关键词: 浓墨;淡墨;墨韵;笔法和墨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54
基金资助:

一、书法的线条和墨法同样重要性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重在线的造型和变化,而不像中国画那样重视“墨分五彩”。从而忽略了“墨法”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还同时是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这些特征的表现均须依赖于笔墨,线条不过是其中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罢了,笔墨的法度和墨色的变化才能保证线条的质量。传说中“一点如漆”的仲将墨,又黑又亮。自明清以来的书法家们对墨色的追求十分丰富,但是在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实践后,大家还是都主张用乌黑的一种墨,因为它更显得沉静,极具内美,有内涵,使人越看越黑,意境悠远。似乎更能贴近当代人们对文化艺术欣赏的情趣。

二、各种墨法浅释

淡墨的效果在书法作品中既是“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感觉,也是与浓墨有所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使浓墨处愈加浓厚。

破墨就是以淡破浓,以湿破干,让线条出现绘画之中间层次的效果,以不至于让人觉得线条生硬。

泼墨法也不能专门追求墨块,也要有笔法,如笔法有失,即成“野狐禅”一派,不入赏鉴。

渍墨法,其效果就是线条之间层层积染,不能有黑气,要墨气淋漓,即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意思是笔无妄下,并不是要你少用墨。下笔前先蘸浓墨,再蘸清水,下笔时自然元气淋漓。

焦墨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亦需笔力健举,含有深秀为宜,此处即宜见神采之处,否则即为犷悍直率,敷衍浮浅,火气燥热。

1

宿墨法是古人不欲浪费陈墨而用之强作书,但见其线条杂见丹青之妙,所以显示画意,至今还有许多书法家沿用。但是用的时候要干净利落,方有如用青绿的效果。

史载唐以前书家基本上都喜用浓墨,墨色没有变化,一方面是当时重视刻碑的风气使然,“书丹”时要求字迹清晰光亮,易于上碑,你只能讲究“笔情”而

只能放弃“墨韵”,因为经过“刻手”的二次加工,你的那些丰富的墨色在石碑上是无法表现的。

三、“尚意”“尚韵”盛行,墨法受到空前重视

至宋代以后,尚意、尚韵书风渐行,始有淡墨派,如黄庭坚、董其昌、王文治等。苏轼好用浓墨,笔画又肥,所以,董其昌笑他“不免墨猪之诮”。黄庭坚用墨有时随意,常常用淡墨。米芾有时也用淡墨,甚至墨干了,还用笔在纸上擦出字来,与前人不同的,他是表现出了墨的色彩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用淡墨最显著的要数董其昌了。他喜欢用昂贵的“宣德纸”、“泥金纸”或“高丽镜面纸”,这几种纸都是滑不留墨的,除非很浓、很细的超级好墨不易显出墨色,他的笔画写在这些纸上,由于纸面过于光滑,墨色清疏淡远,这些“丝丝可数”的线条实际上都是浓墨的,所谓视觉上看似淡墨,是因为丝丝浓墨之间存在的平行的那丝丝空白,与黑色线条相映而生出的一层黑白相间的光亮的灰色气韵,由于强烈的明暗对比,视觉上的误差使得这层灰气已不再是晦暗的了,而是响亮的。因此它便有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墨法依附于笔法,我们一直以“笔实墨沉”的“骨法用笔”为上,不飘滑,最怕滞、板、呆、死。最好是带些生涩,但是,涩非滞,一涉滞机,则无可救药,古今书法理论家在论及这个问题时都特别强调不能“滞”,可见其危害性之大。所以,一定要做到浓不枯滞,老辣稚拙,遒劲浑厚,从而得到笔力充实,深沉厚重的墨色美感。

参考文献:

①《黄宾虹谈艺录》,南羽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②《陆俨少谈艺录》,车鹏飞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5月;

③姜夔《续书谱·用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④司徒越《小议书法创新》,《书法》1987年第三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⑤《张大千谈艺录》,陈滞冬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⑥《谈艺录》,钱钟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

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