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各类设备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质量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核电厂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非标准类设备是指在市场常规供货范围中没有的设备,需要根据买方的订单特殊安排设计、制造的设备,核电工程中大多数关键设备均属于非标准设备。非标准类设备的采购管理一直是核电厂设备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随着近些年核电厂对非标机械设备的功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非标机器设备的采购金额、技术含量、复杂性也在逐步提高,给核电厂非标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核电项目非标机器设备特点
核电非标机器设备通常有以下特点:
(1)重要性强,很多的非标机器设备都是核安全级的,这类设备一般都承担反应性控制功能,承担堆芯热量排出功能,具有屏蔽放射性物质和控制运行及事故排放的作用,他们是核电厂保证核安全的生命线。这类设备一旦发生设备失效,极易导致核泄露,造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危害与损失将无法接受的。
(2)不可更换或者极难更换。核电厂中部分设备是不可更换的,例如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核级电缆等一般要求核电厂生命周期内不得更换。有些设备如蒸汽发生器,堆內构件等虽然能更换,但更换引起的停堆、放射性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将引起巨额的经济损失和相关人员安全隐患。
(3)制造难度大、制造耗时极多。多数大型、费用高昂、设计要求高的核电设备都是单件订制、设计和制造生产,制造难度大,生产周期长,返工率高。如主管道、蒸发器等生产周期都在3年上。如果在制造过程中,任何时候发生质量缺陷,甚至是颠覆性问题,即使不计成本制造也为时己晚。因此此类设备一旦出问题极易给整个核电项目造成巨大的进度和经济损失。
(4)目前国内核电设备采购和项目执行中,主要执行的标准体系为国内的相关行业标准、法国RCCM标准、美国ASME标准,国内核电企业随经过多年的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此种局面造成下游设备制造企业为满足不同管理体系要求,就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质保体系,往往企业需要建立两三套不同的体系和流程,由此会给下游核电参建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制造和财务成本。
3、核电项目非标机械设备采购风险识别及控制
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项目损失严重性,可将核电项目非标机械设备采购风险分为L1,L2,L3……L12。其中风险类别L1,L2,L3风险等级低,不会对项目造成明显质量和进度问题,属于初级风险;L4,L5,L6级可能造成进度风险,进而造成财务损失风险,但一般不会对设备质量造成明显影响,此类风险为中级风险;L7,L8,L9类风险发生后,不仅可造成进度延误,费用增加还可造成质量事件,影响核电站对应系统安全,此类风险属于高级风险;L11,L12类别的风险,其风险若不能及时控制,一旦发生后将难控制,造成的安全、质量、进度等危害极大,可能产生质量无法修复,项目无法继续等严重后果,此类风险为极端风险。每一风险等级对应的可能造成的项目损失及针对每一风险等级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3.1风险识别
在设计阶段,设备方案详细设计属于L3级,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备安装形式与现场不匹配、设备对外接口设计(工艺、土建)冲突或不匹配等。设备采购进度计划风险体现在材料需全球采购,采购周期较长,受供方市场的技术储备能力及供货产能影响,属于L6级风险。
在采购招投标阶段,潜在供应商未及时进入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属于L9级风险。
合同执行阶段,主要风险因素有:供应商合同执行项目管理团队架构不合理、不完整,属于L7级风险;供应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部分(全部)环节的进度滞后于其制造进度计划,属于L7级风险;供应商资源供应、保障无法满足进度要求,属于L9级风险;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接口复杂,效率低下,属于L5级风险;采购催交工作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属于L9级风险;采购团队未设置应急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属于L5级风险;制造过程中质量隐患未能及时整改,属于L8级风险;内部资源供应无法支持制造进度计划的要求,属于L9级风险;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导致设备局部(整体)报废,属于L3级风险;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项未能及时处理,属于L8级风险;供应商倒闭或出售,属于L11级风险;供应商财务状况不佳,资金流紧张,属于L10级风险;设备交付过程中出现意外损害,属于L9级风险;未完成验收放行违规发运,属于L8级风险。
现场开箱检验级仓储阶段,未按照合同要求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参加开箱验收,导致开箱验收结果存在争议,属于L9级风险;开箱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设备缺项、损坏等问题未及时解决,属于L8级风险。
通过上述风险因素识别,总计识别风险因素21个,其中设计阶段识别了2个风险因素、采购招投标阶段识别了3个风险因素、合同执行阶段识别了14个风险因素、现场仓储阶段识别了2个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合同执行阶段是风险事件的高发期。因此在合同采购初期,应做好经验反馈,严格执行质量体系审查和资格审查,降低合同执行阶段的风险等级。
3.2风险控制
设计阶段的风险防控措施主要有:设备设计前确认土建安装接口、设备制造前向建安管理团队通报设备安装形式等,采用三维设计等先进设计手段,加大经验反馈力度,建立经验反馈清单,保证之前项目出现的设计问题和良好实践能够在本项目中充分落实。在设计总包合同中需对设计变更的频率进行管理约束,并对产生的损失、责任和费用进行约定。建立进度跟踪、反馈及监控机制;当出现进度出现限定负偏差后,提升催交、管理等级。
设备采购阶段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相关设备潜在供应商的能力和产能情况,采用正确合理的采购方式,选取优秀的供应商承担相关非标设备的供货任务。不断优化合同模板,在合同中对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执行过程的接口关系、进度计划等关键信息在合同约定清楚,避免后续合同执行过程中买卖双方发生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提前进行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及优化,制定合理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有效运用风险TOP10,沙盘推演等管理手段。对于承担复杂设备、关键设备的供应商,尤其对于缺乏核电设备制造管理经验的供应商,按照法规、程序要求派管理人员进行驻场进行组织协调,全程或者阶段性派遣有经验的监造人员进行驻场监造,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监管,提前开展质量隐患排查并实施整改,责任到人;派遣质保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质保监察确保其质量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设备发货后的风险管控措施:要求供应商编制有针对性的包装、运输程序,并确保有效落实,确保设备的运输安全。重要设备的开箱过程要求供应商是进行见证。要求供应商编制安装指导手册并提前提交给安装单位进行理解消化。,对于重要的、复杂的设备要求供应商派出现场服务人员到现场对设备的安装时过程进行指导,保证设备能够正确、安全的进行安装。
4、结语
核电非标机械设备的采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核电非标机械设备采购管理的全过程风险进行识、分析和分级并提出应对的控制策略,为后续核电项目非标机械设备采购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