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我国林业保护工作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必须考虑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防治与规范管理并重的工作原则。通过教育倡导群众全防全治意识,加强依法治理,利用林业科学技术支撑,加大林业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虫害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从而达到有效遏制森林虫害的快速扩散[1]。
一、我国森林虫害发生现状
(一)森林虫害面积不断扩大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现实,2019年,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1236.77万公顷,而且从2017年开始,直至2019年,我国森林虫害发生面积在不断增加,2019年更是达到229.54万公顷。随着森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人工林面积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人工林中的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增加了林木遭受森林虫害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林木一旦遭受到了虫害,受害林的面积相对来说会比较大,从而会阻碍林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偏远地区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森林虫害的管理,导致森林虫害的发生规模和虫害发生率的频率都不断增大,也从而使得受害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大,影响了森林经济效益和森林生态平衡[2]。
(二)森林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增加
传统的森林虫害的危害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控制和解决,新型的森林害虫种类又已经开始大量产生,并且两者都有可能同时进行、同时发生爆发,增大了我国森林虫害防治的工难度。森林虫害的科学防治所用手段和处理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更新,只是单纯地通过使用一些化学药品制剂来对其进行杀虫处理,加强了森林害虫的整体抗药性,并产生新的害虫种类,逐渐大大加重了虫害的灾害,并且还直接造成了一定的化学物质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3]。
二、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发生的森林虫害种类约有8000多种,其中经常造成严重危害的约有200多种。我国林业虫害发生面广,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森林虫害常常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性灾害,如我国历史性的森林大害虫松毛虫发生范围扩散至全国24个省,高峰年全国发生面积达267万公顷。
分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森林虫害传播能力强
森林虫害繁殖速度快,量大,且传播能力强。不仅可以通过自身传播,还可以通过其它生物、人类传播。
(二)森林虫害适应能力强
森林虫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特别是外来入侵的物种,甚至带来毁灭性的灾害。由于在虫害的治理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来对其进行治理,久而久之害虫就对使用的化学药品会产生一定的抗性作用,这也是森林虫害适应能力强的原因之一。
(三)人工纯林增长为害虫提供生存条件
由于人工纯林可提供可口的大量的营养物质,传播无屏障,有适宜的温湿度,非常有利于虫害的发生。随着人工纯林数量的增加,虫害的发生也随之加重。
三、森林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一)生物治理等高新科技的应用
就现在而言,在森林虫害的治理工作中,提高防治技术的科技含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地区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的工作中,采用一些对于林木本身有很大副作用的技术来进行治理,虽然看起来小有成效,但是并不健康。生物治理技术是一种纯天然安全无害技术,通过引入各种害虫的主要天敌,利用其天敌产生一定的克制作用,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在松树的病虫害防治中,可以采用遥感技术进行防治,松树在患病初期、中期和晚期松叶的颜色都会有所不同,综合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拍摄等高新科技,可以实现多角度的 病虫害普查,实现一体化的立体检测,快速掌握病虫害情况,精准定位,精准初中,为各项工作提供足够的科学支撑。另外,就是要充分使用全新的治理技术手段,在进行森林生态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工作过程中,研究其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应用全新的治理技术手段等来进行生物防治,实现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植物检疫、营造混交林进行虫害预防
森林检疫工作是有效避免我国林木长期受到各种危险性虫害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本地林木的管护,要充分利用有效科学的防控方法,有效调控、监管、防治害虫的长期产生和不断发展,防止错过最佳的有效防治虫害时机,进一步扩大虫害区域[4]。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不同种类的林木营造混交林,增加林木种类的生态多样性,可有效率地避免虫害的发生。
(三)精准防治,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大精准防治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通过精准预测森林虫害,建立关于森林虫害的发生种类、时间、地理位置等有效的相关数据资源信息库,在相关信息平台上开放共享相关数据信息资源,并综合分析原有的森林虫害相关信息,为当下森林虫害的研究防治发展提供数据基础,还要通过建立一套智能化的精准森林防治虫害信息分析决策和精准防治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的有效控制森林中的虫害。
(四)监测标准地的建立与监测系统的应用
对新建和造林后的地块还应优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林地监测标准地,并确定二十到三十株监测树,定期实时观测整个树种生长发育季节的生长状况,并及时记载树种虫害的发生情况。此外,还应在林地中定期进行害虫踏查,用于补充各个标准地所观察的不足,从而对整个林地的各种害虫具体的情况了解进行记载[5]。
1.监测点管理
监测点管理主要是对林区内的测报灯、引诱剂等野外固定监测设备不同时间所在的位置管理。
2.调查记录管理
主要是对野外调查记录系统上传的数据进行管理,可以查阅调查记录、现场拍摄的多媒体信息,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科学的对监测情况进行管理,包括调查记录、现场情况和电子地图等功能,同时系统也提供了导出功能。
通过以上措施,对虫害的治理有很大促进作用。可以真正有效减少森林虫害的频繁发生,推进当前我国的林业领域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森林虫害防治形式严峻,对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建设产生的经济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环境的的建设,加强对林业虫害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一旦林业虫害频繁发生,可能会对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建设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这不仅仅是林业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是林业生态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森林害虫防治举措,才能够有效减少森林虫害的频繁出现,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前进的步伐,从而减少其经济上的损耗。还能够有效改善绿色环境。当下我国绿色森林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只有大力推进了我国森林害虫的综合防治工作,才真正能够有效保证保护我国的一片绿水青山,避免人民的绿色环境受到任何森林虫害的严重威胁。尤其是通过不断加大森林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力度,能够有效减少我国森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现象,进而能够使得未来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持续改善。
总而言之,不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来进行森林虫害的治理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特别是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有了虫害信息库的数据支持,那么对于我国的森林虫害治理工作来说,都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森林虫害防治力度以及对森林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柴志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
[2]陈锡国,段新建,夏军,李茂盛,何文超,陈忠.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9:188-188.
[3]张立娟.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初探[J].新农村(黑龙江),2018:167.
[4]揭波澜.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园艺,2017:51-51.
[5]杨亚利.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1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