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洪树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洪树辉,.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J]. 5,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25.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艺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的中国画又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艺术,如何在小学美术课中进行中国画的教学,是每个美术老师面临的问题,如何摸索出一套对小学国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每个美术老师进行探索,下面谈谈一些小学国画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小学国画教学探索
DOI:10.12721/ccn.2022.157025
基金资助:

在小学国画入门教学,开始还是采用临摹教学范画或学生跟着老师画的方式,学生在临摹中学习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掌握不同的笔法和用墨方法以及调色方法;了解一些简单的构图;也学习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情操。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除立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尝试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拓展知识面,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鸡》一课中,首先,我是让学生观看小鸡的图片,让学生简单概括、了解了有关小鸡的身体结构后再归纳一下小鸡体型特点,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小鸡的生活习性,或者说说小鸡有关的图片等,再把自己头脑中想表现的小鸡形象和周围背景结合起来进行练习,最终完成一幅作品,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变换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

历代以来,国画教学以教师传承技法给学生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学生在一定的框式下进行临习,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固定模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作画的精神,缺少彼此促进的机会。我在教学《小鸟》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小鸟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图片,再分析了小鸟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的姿态以后,最后对用墨做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学生对小鸟的画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创作一幅生动有趣的作品,同时进行随堂练习,最后让同学在宣纸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这幅作业。在作业里面的背景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添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每个人画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学生的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增强学生的绘画兴趣。

三、创新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1]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思想上有创造的欲望。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和谐、平等,学生在思想上消除一种束缚感。最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开展。

1.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作如下安排,如:同学之间或师生间对一幅作品进行讨论,比如构图、技法的运用等。例如《小鸟》一课,在画出小鸟以后,学生讨论、大胆发言,谈一谈画面背景怎样处理,老师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大胆想象,学生最终完成一幅富有个性的作品。展现各自的差异,避免千篇一律。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技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进行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揉纸法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肌理效果,如画石头、树干等。②应用各种国画技法,如洒落法、平涂法、擦染法、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等等,这样学生能把学到的不同技法运用到绘画中,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升华。

四、内容多样化,激起学习热情

传统的国画教学题材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小学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生活。把生活融入画中。如描绘“我的家里”、“校园一角”等,眼前熟悉的一草一物都是入画的素材,学生画起来趣味盎然。这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学会考虑笔墨和色彩的运用,学生的绘画综合能力逐步提高。

五、各种工具材料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新奇感

在传统作画方法中,国画作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其它材料作画,还可以使用水彩、水粉颜料,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不会拘泥于一格,不同材料相结合来进行绘画,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兴趣高涨,学生养成存同求异的探索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

(一)在游戏里,激发兴趣

当学生刚接触国画时,由于学生对水墨比较生疏。按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临摹老师的教学范画,学生会在头脑里产生国画是如何难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然后在纸上滴一滴墨水用嘴吹成一棵树,让学生见识用墨的神奇。这样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再在纸上点一滴墨,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一滴墨可画些什么?(如苍蝇、小虫子等),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示范,也可让一些学生上讲台试画,这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肯定和表现,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对水墨的兴趣由然而生,学生也从中体会了水墨的神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从作品中体现出来。

(二)“玩”中来训练作画的技法

好玩是儿童的特点,也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要根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使他们在玩中掌握技能。如:画“窗台静物”利用破墨法进行教学,先用重墨画出各种不同的线,再用淡墨或水(色)点在墨线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画面马上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奇妙效果,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这种神奇的水墨效果,学生表现得特别兴奋,跃跃欲试。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练写毛笔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2]

(三)导入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

古代名家中国画欣赏在国画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名家作品不仅表现了独特的自然美,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哲学和审美观,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书画名家以及这些名家作品的故事。在课堂上,同学们把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在这些中国名家故事中学国画,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更浓。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齐白石画“虾”等故事,也让学生领悟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3]

(四)运用范画,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往往不注重观察,一味埋头画画。要改变学生这种不好的作画习惯,就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观察方法。如在画“小鸟”这一课,老师对鸟儿的各个部分分析清楚,学生说说小鸟的各种不同姿态,这样,每个人画出来的小鸟是不相同的。鸟儿不同姿势的眼珠转势也不同,也有用不同颜色。如在画鸟头四周的毛时,可以用干笔法来画,易于画出质感,每位学生用心去观察、创作,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他们能用笔墨把内心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分析不同的范画,传授一些构图知识,学生对基本的绘画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内容上,探索多样化

临习山水、花卉、梅兰竹菊、鱼、虫等是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随教师临习,学生的思维易于固定化,画出来的作业缺乏创意,没有趣味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多元化,以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如画“服装”,我让学生先看不同款式的服装,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风格的服装来画,学生画出富有个性的作品。再如画“兔子”,先讲清兔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再讲述有关兔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拔萝卜”等,可观看挂图,让学生对兔子有更透彻的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的热情高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品。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把临摹、写生、创作有机的相结合,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如水果、花儿、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里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校园的一角、我家的窗前等。丰富了创作的素材。

小学生的国画充满稚气,色彩浓艳,想象有趣,是童趣的流露。但小学生画画的技巧和表现力还需加强训练;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加强学习,这对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形象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云袁伯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0期

[2]桑海英  小学美术课中国画教学的新方法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7.31

[3]郝小丽;浅议如何教好小学美术课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1.01.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