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内涵概述
(一) 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自孔子之后的儒家各派均持有人性可塑的观点: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认为性本善,而塑造人性、导人为善的途径在于“存其心,养其性”;与孟子相反,荀子持性恶论;告子同样认为人性是可塑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所以“性无善无不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然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过分强调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培养“标准人才”的加工厂,教育方法往往是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它的教育对象是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借鉴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能单纯的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存
对于“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的时候,有八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穷;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情;八是不分美丑。从以上的八分就可以看出孔子在对待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兼收并蓄,平等对待的。因材施教是孔子极为重要的教学经验之一,也是后人大为推崇的教学方法。从孔子的教育实践来看,他把这一方法深刻的贯彻到了教学之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回均向孔子讨教过“仁”的问题,孔子却根据这四位弟子的不同特点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发挥各自所长,最终成为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不同兴趣爱好、自身特点等,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三)内省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并存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内省、修身的方法,强调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教育的目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反省,不断地向贤能的人看齐,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曾子也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法。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育者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注重强调受教育者个人的主观内省作用。虽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还是理论灌输,教育者作为主体,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受教育者作为客体被动接受,但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及内化过程中,他们便成了教育的主体,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省和自我修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论语 述而》篇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通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讲学时大多是通过启发和诱导以解决学生的疑惑,即循循善诱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过程,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只有这样,在教育者的启发开导下,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做到举一反三。
二、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
(一)将儒家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文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许多公民定期会拿出一定积蓄投入到公益事业建设中,这都是儒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具有浏览网页的习惯,教师可以对模范事迹制作视频或PPT进行教学,把儒学思想的学习放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儒学经典文化,不同年级对儒学文化的学习深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儒学文化中的“二十四孝”以及(弟子规》,这些经典故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加儒学思想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与所学内容产生共鸣,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学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地高校拥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的教学资金、集中的教学场地以及统一的教学对象,因此在将儒家传统教育思想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务必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各方面师资力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展一系列诸如儒家传统思想教育教学讲座、学术沙龙、读书分享交流会、学术论坛会议等等,来增加当代大学生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接触机会,夯实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在广场、操场等场所放置一些儒家传统思想的人造景观、儒家传统思想代表人物的雕塑等,来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在营造教学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标语等形式,在教学楼、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张贴儒家传统文化谚语,从而实现儒家传统教育思想 校思政课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加强,但是以往的单方面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儒家传统教育思想方面的专业知识时,逐渐缺少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极差。因此,各地高校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夯实其儒家传统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识基础,提高其专业水平;其次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须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良性互动,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疑问,教师须认真思考并准确答复,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针对上课所讲内容进行补充和提问;最后在教学过程之后,教师需对学生所存在问题以及提问问题进行汇总,并统一整理答案,通过微信、微博等线上平台将答案反馈给学生。
(四)开拓网络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不断增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教育媒介传授儒学思想。这种线上思政教育方式,与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具有诸多鲜明优越性,例如信息的海量化和专门性、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以及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互联网载体的这些鲜明特点使得当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借助互联网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须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可通过慕课、微课等线上教育平台来完成线上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思政课教育便可通过多途径来实现,从而将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这一学生们普遍认为的刻板文化内容全方位地、生动地渗透在学生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杜臣.浅析儒家传统优秀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8):88-89+96.
[2]谭锐.论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体现[J].高教学刊,2018(01):186-187+190.
[3]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五[J].广西社会科学,2008(03):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