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研究
刘东灵 姜兴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东灵 姜兴鹏,. 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研究[J]. 中医研究杂志,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412.
摘要: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以及实践才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理解。在专业的西医院校中,尽管也会开设中医课程,但是由于学时较少,与西医的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一知半解,甚至是对于中医产生偏见,在中医学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结合在西医院校中的特殊状况,当前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的教学需要结合实际状况,从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管理
DOI:10.12721/ccn.2021.157412
基金资助: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医学科目,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整个世界的医学史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现代医学院的教学中应当积极地传承这门传统学科,重视中医学的教学。同时,在我国的医学发展中离不开中医,未来从事医学工作的医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中发展更为长远[1]。尽管如此,目前在中医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西医院校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一、西医院校中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医院校是以西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医学院校,西医与中医都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尽管都是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是西医的学习内容,理论框架与中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中西医教学内容同时展开的时候,会对于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同时,西医学科本身也是具有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因此,在教学中所需要的学时也比较多,这也就让中医教学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冲突[2]。这些问题的协调性不够的状况下,很容易使中医学在西医院校中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教学中也出现诸多的问题。

1. 授课学时较少

中医学本身是较为系统的学科,理论也较为抽象,在教学中需要结合中医历史发展以及实际的案例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才能够让学生有着较为清楚明确地理解,之后再结合实践,才能够有掌握的可能。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往往大多数的课时都规划西医的相关学科,而中医学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基础知识内容,学习的课时较少,在短时间之内要将中医学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教授完成并且规划简单的教学实践不仅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也会显得过于繁重[3]。面对较多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得不在单一教学课时中规划较多的教学内容,导致本来就较为晦涩抽象的内容无法深入细致地进行剖析,无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在学时的限制之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也较难进行,即便是有实践的机会,往往会由于学生本身对于中医知识的一知半解而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而学生面对着繁重的教学内容,则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甚至是部分的学生无法复合过多的教学内容,在心理上对于中医学的教学内容轻视,甚至是在学习上也会放弃。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发挥。

2. 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

如同我们在上文中反复强调的,中医学是系统性的课程,其中的分支以及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内容较多[4]。因此,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事实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相对专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充实学生的医学基础,让学生对于中医学有基本的了解,能够借助中医学完善诊疗方法,在医学知识上的认识更加全面。结合教学目标的变化,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的教学就需要更加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也更加有选择性,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但是结合目前的状况来看,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显然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策略,其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教学的内容并未随着教学目标,教学人群的变化而选择相应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少的学生会认为中医无用,对于目前的西医学习帮助,甚至是在部分的状况下,与某些特定的学科内容有相互冲突的状况,给初入医学门槛的学生带来较大的困惑。医学本身是一门较为复杂复合的科学,学生在西医院校中的学习需要建立较为清晰明朗的理论知识框架,在西医理论知识框架尚不完善的状况下,中医知识的学习也会让学生更加困惑,理论之间更加混淆[5]

3. 实践机会欠缺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状况,因此,无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的学习中都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形成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进入专门的职业中[6]。但是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学习,较为明显的是,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科本身规划的学时较少,因此,教师难以规划较为充分的中医实践来促进学生的能力成长。同时在西医院校中,最为主要的实践设备,场所等主要是为西医学科的学习准备的,为中医学科学习所准备的实践基础设施较为欠缺。在此基础上,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学习如果仅仅只是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没有相应的实践进行补强的话,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确实没有太大帮助。而这样的看法也会在西医学院中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科的重视程度会逐渐下降,能够得到的相关的教学资源逐渐减少,而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动力也会不断下降,即便是真正的对于中医感兴趣的学生,也会由于种种苦难而在学习上无法深入,止步不前,这种状况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西医院校中中医学教学的优化途径

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确实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对于西医院校中中医教学的优化也是刻不容缓的[7]。医学是特殊性较强的专业性院校,医学生的培养也是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医学生将来会进入医疗前线成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石。因此,西医院校也应当充分地认识自身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结合当前院校中在中医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尽早尽快地在教学中进行调整,同时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不断地进行优化。

1.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医学不论其理论框架如何,都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中医的目的也与西医是一致的,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病痛,只是在我国的特定历史社会状况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学科。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其中的各种理念,疗法确实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8]。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价值。这也是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科的目的所在。尽管如此,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科的学习与传统中医院校中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学教学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优化,从学生兴趣着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与价值。

2. 突出教学重点,有序组织教学内容

中医学博大精深,在中医学科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众多,无论是从哪一个分支延伸开去,都能够发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但是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学,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教学中的限制,例如课时时间的限制,这是客观存在的限制条件,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在这些限制条件下,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组织,选定相应的重点展开教学[9]。教学重点的选定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制定。首先,是需要根据知识点本身的重要程度,如中医的核心理论,涉及基础知识框架部分的内容。这些就需要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地建立关于中医的正确理解,并且具备基础的知识框架。其次,则是需要结合学生在西医学科中的学习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知识内容,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对于医学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医知识的同时介绍与该知识点,该理论形似的西医理论,或者结合学生在该阶段所学习的西医学科知识重点,挑选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西医的作用,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具有全局性,思维更加开阔,针对病症的形成以及诊疗方式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中西医相结合,两者之间更加容易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3. 创新学习实践,导入多元教学模式

中医理论的发展事实上也较为迅速,尤其是借助现代科学,中医的理论支撑更加具体,更加丰富。西医院校中通常中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师资也不够丰富,尤其是与中医学相关的学习实践机会欠缺更为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欠缺相关的实践机会,事实上也无法发展成为专业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正视目前的这种资源欠缺的实际状况,发挥创新精神,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中医理论,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10]。例如,目前在大学中较为普遍的慕课,就可以作为中医教学的一种模式,借助其他院校中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或者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让学生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翻转课堂的模式也有利于将教师与学生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实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完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在这样自主学习的模式下,也等于为学生提供一扇深入学习中医的窗口,在形成学习能力之后,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疫情大背景下,专门的医学院校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也需要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为社会培养未来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作为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应当结合院校的实际状况,针对目前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在制定教学优化策略的过程中,从中医学的理论框架着手,结合育人培养计划,有序地组织中医理论教学并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院校学习时间之内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职业能力的成长奠定充分的基础。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