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地质
矿区位于南平—宁化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南侧,属闽西南拗陷带的北缘。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矿区位于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带的北部,处于将乐—明溪—清流萤石成矿带的北东段,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成矿地质条件好。区域岩浆活动强烈,胡坊复式深成岩体大面积分布,主要以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志留纪正长花岗岩为主。
2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的地层仅有第四系残坡积层,主要由砾石、砂砾石和粘土等组成,厚度一般1~3m。
矿区内发育的构造主要为一组斜贯矿区的北东向断裂,由断裂F1、F2、F3、F4组成。各断裂特征分述如下:
F1断层:位于矿区南段,区内出露长大于800m,断裂宽一般数米~十余米,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倾角68°,上下盘均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表现为压性特征,见有大量碎裂岩,硅化较强烈,见1条透镜状、脉状萤石矿体。
F2断层:位于矿区南段,区内出露长大于450m,断裂宽一般十余米,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67~75°,上下盘均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表现为压性特征,见有大量碎裂岩及1条脉状萤石矿体,硅化较强烈。
F3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80m,断裂宽一般数米,走向北北东向,倾向北北西,倾角75°,上下盘均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表现为压性特征,见有大量碎裂岩,硅化程度一般,未见萤石矿体。
F4断层:贯穿整个矿区,区内出露长大于2600m,断裂宽一般数米~数十米,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65~80°,上盘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志留纪正长花岗岩,下盘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主要表现为压性特征,见有大量碎裂岩及多条似层状、透镜状、脉状萤石矿体,硅化、萤石矿化较强烈,为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
矿区内主要侵入岩为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志留纪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肉红色似斑状中粗粒正长花岗岩,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岩石具似斑状结构,似斑晶为钾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粒度6~8mm,含量10~20%。基质为中粗粒花岗岩结构,粒度3~6mm,成分为钾长石(50%)、斜长石(15~17%)、石英(30%)及黑云母(3~5%)。该岩体是萤石矿的成矿母岩。志留纪正长花岗岩:浅肉红色白云母化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岩石具中细粒结构,粒度一般为1~4mm,成分为钾长石(50%)、斜长石(20%)、石英(25%)及少量白云母等。
3矿床地质
3.1矿体特征
矿区范围内共有5个萤石矿体,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Ⅰ号萤石矿体:分布在矿区中北部,为区内主要矿体,受F4断裂控制,呈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走向9-34°,倾向北西,倾角72-79°。出露标高573-592m,沿走向控制长约400m,推测延伸长大于500m,沿倾向方向延深控制深度330m,厚度由浅至深具有变厚趋势,矿体真厚度为1.13-4.58m。顶底板平直,近矿围岩主要为硅化岩。矿体主要由团块状萤石和角砾状萤石组成,CaF2 含量24.28-76.95%,品位变化较大。
Ⅱ号萤石矿体:分布在矿区南部小沟溪两侧山坡上,矿体为两端尖、中部略大的透镜体,严格受F1断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走向61°,倾向NW,倾角63°。矿体推测长约50m,推测分布标高为472-507m,见矿厚度1.7m,品位CaF2 39.48%。
Ⅲ号萤石矿体:分布在矿区南部山脊地带,呈细脉状,受F2断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走向56°,倾向NW,倾角67°。矿体推测长约50m,推测分布标高为494-555m,见矿厚度1.7m,品位CaF2 30.85%-39.41%。
Ⅳ号萤石矿体:分布在矿区南部斜坡地带,受F4 断裂破碎带的控制,显示分叉特征。矿体走向42-53°,倾向NW,倾角63-77°。矿体推测长约100m,推测分布标高为535-601m,见矿厚度1.1-3.5m,品位CaF2 30.15%-47.12%。
Ⅴ号萤石矿体:分布在矿区南部沟谷两侧,受F4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地表呈2条细脉状,深部仅见一条矿体,显示分叉特征,与Ⅳ号矿体处同一构造带,构成尖灭再现特征。矿体走向55-58°,倾向NW,倾角68-70°。矿体推测长约50m,推测分布标高为495-533m,见矿厚度1.1-1.7m,品位CaF2 28.78%-39.77%。
3.2矿石特征
矿石成分由矿石矿物(萤石)和脉石矿物(石英、蛋白石、少量方解石)组成。萤石与石英含量在90%以上且互为消长。萤石呈浅绿色、紫色等,粒径一般0.2~0.5mm,完整晶形少见,多为大小不一的团块状萤石集合体或萤石-石英集合体,脉石矿物呈条带状、网脉状穿插其中。
矿石结构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有块状、团块状、角砾状和脉状构造,矿体边缘常见条带状或同心圆状构造。
3.3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分以CaF2、SiO2为主,含量90~95%。CaF2:28.78-76.95%,平均49.84%,矿石中各种有害杂质含量均较低。
3.4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萤石型矿石、石英—萤石型矿石、萤石—石英型矿石,以石英-萤石型矿石为主。萤石型矿石:主要由萤石组成,含少量其它杂质。石英—萤石型矿石:萤石含量大于石英。萤石—石英型矿石:萤石含量小于或接近石英。
3.5围岩和夹石
矿区各个矿体均呈脉状或透镜状展布,顶底板围岩主要为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花岗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近矿围岩蚀变以硅化、高岭石化为主。矿体内未见明显的夹石。
3.6矿床成因
矿区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和志留纪正长花岗岩,属于胡坊深成岩体。该岩体化学成分总体具超酸富碱贫铁镁的特点,且富含挥发份组分(F),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矿区中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带,属将乐—明溪—清流北东向断裂萤石成矿带的北东段,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储矿构造。
萤石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带内岩石普遍发生强烈硅化,近矿围岩热液蚀变作用较明显。蚀变矿物组合表明萤石矿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形成的。
综上所述,来自燕山中期的含矿热液沿北东向断裂带上升至近地表有利部位进行充填、交代形成脉状萤石矿,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硅酸盐岩中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参考文献
[1]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福建省明溪县下汴矿区萤石矿2013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2013.
[2] 张宁,福建清流县雾露坑萤石矿地质特征[J]. 探索科学,2022年,5:62.
[3]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区域地质志[M].福建志.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4] 林国宣.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地质规律及找矿方向[J]. 化工矿产地质,2004年,26(3):155~161.
[5] 王吉平,商朋强,熊先孝,等. 中国萤石矿床成矿规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6]. 林子华.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 化工矿产地质,2017年,39(4):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