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价值
张医心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医心,.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价值[J]. 心脑血管病研究,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229.
摘要:
目的:研究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55例作为实验对象,对全部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心脏B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100.00%)诊断结果对比,心脏B超诊断结果(92.73%)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心脏B超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冠状动脉造影9.09%更低(P<0.05)。结论:心脏B超用于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效果突出,且安全性较高,可为医师后续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价值
DOI:10.12721/ccn.2023.157229
基金资助:

冠心病为内科常见病,该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血供不足而引发,其发生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过量饮酒、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部分患者发病后会产生胸痛、呕吐、心悸、出汗、心前区疼痛等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影响较为严重。患者若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随病情进展,可能并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近些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冠心病发病率呈持续升高态势,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在以往,对于冠心病,临床多以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结果等对病情进行诊断[1]。但因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心电图灵敏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难以精准反映出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因此,易产生误诊、漏诊现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造影被用于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并成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此种诊断方式对操作技术层面有着极高要求,且对患者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患者需住院接受检查,从而使得一些患者认可度、依从性较差。因此,探究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2]。本次研究以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55例作为实验对象,比较分析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55例作为实验对象,对全部患者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心脏B超检查。5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区间39-76(57.61±4.34)岁,病程1-10(5.08±0.79)年,其中不稳定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各14例、26例、7例、8例。

纳入标准:(1)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2)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胸痛、心悸、心前区疼痛等表现;(3)知情同意,同时在《知情协议》上签名。

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障碍;(2)合并其他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3)伴随血液系统疾病;(4)哺乳期、妊娠期女性;(5)研究中途退出。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造影

检查开始前为患者提供硝酸甘油,促进患者血管扩张,并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取平卧位,开通桡动脉通路,置入造影管,并输注非离子造影剂,在其两边展开造影操作;随后对信号、信息进行观察,待导丝尾部压力完成信息传导时,将压力导丝置于狭窄病变远端,从而展开压力测试;待导丝抵达相应位置后,选取患者肘正中静脉位置输注三磷酸腺苷,从而保证患者冠脉充血程度充足,进而便于压力导丝、导管检测患者心脏数据,随后以冠状动脉于血管造影机的显像状态为依据,判断患者心脏状况。

1.2.2心脏B超诊断

利用彩色超声诊断仪,以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所提倡的左室节段划分法划分患者左室,沿左室短轴将室壁分为前、后、下、侧壁与前间隔、室间隔,沿长轴将左室划分为基底段、中段、心尖三段,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叮嘱患者放松身心,平稳呼吸,连接超声诊断仪,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MHz-3.5MHz,分段式对患者左室短轴、长轴切面、心脏切面、胸骨旁二间瓣口、心尖四腔进行检查。在实际检查期间,密切观察各切面有无赤壁瘤、运动减弱、穿孔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状况,若存在异常状况,则冻结B超图像,仔细观察异常区域,并对异常范围进行计算。同时计算并记录左室容量、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血流频参数等指标。上述检查及诊断均严格遵从相关操作规章,并由两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共同参与,取相同意见作为最终结果。

1.3观察指标

(1)统计比较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B超诊断结果。

(2)统计患者经两种诊断方式检查后不良反应(呕吐;恶心)发生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取得数据由SPSS26.0软件处理,计数(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B超诊断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资料由数(n)和率(%)表示,截图1741675585.png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B超诊断结果比较

与冠状动脉造影(100.00%)诊断结果对比,心脏B超诊断结果(92.73%)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截图1742180011.png

2.2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心脏B超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冠状动脉造影9.09%更低(P<0.05)。见表2。

截图1742180040.png

3讨论

近些年,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使得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部分患者因确诊不及时致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产生严重后果。临床在诊断冠心病时,通常以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产生此现象的患者大多会出现胸痛症状。冠心病患者产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会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该现象会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一定损伤,致使心脏产生收缩不协调表现[3]。而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或心脏彩超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进行诊断时,可实现病患者病情的有效判断,从而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帮助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且利于患者预后评估。因此,在诊断期间,提升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精确性极为重要[4]。当前,临床在诊断冠心病疾病时,常用方法主要有心电图诊断、病史诊断、冠状动脉造影等。在以往诊断工作中,临床医师可以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等为依据诊断患者病情,此种方式对于正处于发病期患者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未处于发病期的患者,其效果一般,难以及时判断患者病情,从而致使患者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5]。因冠心病病程较长,使得患者存在较高的心梗发生风险,所以选用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方式,尽早进行诊断,使患者提及时接受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保障患者生命安。部分研究指出,冠状动脉造影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此种诊断方式对操作者技能要求较高,流程复杂,并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患者需住院接受检查,从而使得患者认可度较低[6]。而心脏B超诊断则利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诊断患者病情,在诊断期间仪器产生声波,通过声波特有的物理性质对患者心脏具体状况予以反映,并以图像形式予以呈现,从而使医师可通过图像判断患者病情[7]。此种诊断方式无明显的约束条件,无论患者是否处于发病期,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并且此种检查方式操作难度较低。医师仅需接受简单培训即可掌握此种诊断方法,误差出现风险较低,且经济性较高。另外,心脏B超无创伤,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痛苦,可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患者认可度、接受度较高[8]。张婧[9]等以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90例展开研究,对全部患者分别实施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心脏彩超检查,研究发现,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心脏B超诊断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7.78%、100.00%、97.70%,两组无明显差异,心脏B超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0%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1.11%更低,由此可知,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过程中,心脏B超效果突出,诊断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史宣富[10]等以432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全部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心脏B超检查,研究发现,在432例患者中,心脏B超共检出390例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来看,心脏B超检查发生率1.39%比冠脉造影蛇6.25%更低,由此可知,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心脏B超诊断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可对心脏功能、结构进行评估。张婧、史宣富等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100.00%)诊断结果对比,心脏B超诊断结果(92.73%)与其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时,心脏B超诊断价值、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医师后续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心脏B超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冠状动脉造影9.09%更低,提示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时,心脏B超诊断较为安全,可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心脏B超用于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效果突出,且安全性较高,可为医师后续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育端,陈漫清,王晓群. 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的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141-143.

[2] 秦丽微,秦丽红,王晓慧,等.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3):79-80.

[3] Fiore E ,  Fabbri G ,  Gallo L , et al. Application of texture analysis of b- mode ultrasound image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intramuscular fat in living beef cattle: A methodological study[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20, 131.

[4] 杨晓雪. 心脏B超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4):385-386.

[5] 尹惜民. 心脏B超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分析[J]. 饮食保健,2019,6(46):234-235.

[6] Latif M A ,  Rakhawy M M E ,  Saleh M F .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mode ultrasoun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and diffusion weighted MRI in differentiation of thyroid nodules (prospective study)[J]. Egyptian Journal of Radiology and Nuclear Medicine, 2021(1).

[7] 寇晓文.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疗效评价[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40.

[8] Pang L . Application of B-mode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rtility in Women with Ovulation Disorder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Biped and Health, 2019.

[9] 张婧,王浏阳. 心脏B超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68):217-218.

[10] 史宣富,白合提尼沙·阿克阿吉. 心脏B超诊断432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4):208-2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