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珍异宝。品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缅怀历史,体味古人的智慧和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意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味,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因此,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更为重视学生的应试技巧,套用诗歌解读模式生硬地分解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的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却不求甚解。因此,古诗词鉴赏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近年来,高考中古诗词的解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综合素养,如果只会套用答题技巧解读诗词,不但无法有效答题,更遑论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试着从古诗词存在现状出发,探讨古诗词教学的補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读和悟的能力不足
在高中阶段古诗词的学习中,由于古诗词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不如现代语言通俗易懂,这就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准确的朗读能帮助其有效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而顺利打开鉴赏学习的大门。然而,事实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准确掌握断字和断句的技巧,对古诗词内容的领悟更是无从说起,对其中丰富的寓意也很难准确获取。这些条件的限制,难免使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止步不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赏鉴赏学习的热情。
(二)缺乏教师的专业引导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各类考试活动中不仅会遇到教材中的古诗词,还会接触到很多课外古诗词的赏析任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输送教科书上的观点和内容,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教学的模式相对单一、死板,使学生很难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积极性不高成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鉴赏技巧的掌握更是无从说起,这就极不利于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有更流畅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三)题海战术占据主导地位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古诗词的赏析在考试中占据一定比重,所以教师尤为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解答题目,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题海战术的模式,一味地带领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其解题的能力。这种少读多练的方式不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僵化,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入体会。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对解题技巧的记忆,导致古诗词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对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变得事倍功半。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明确
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衡量就是与教学目标相对比,如果说设立的教学目标太过容易,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教师会觉得教学压力太小,久而久之产生懈怠教学的情况,学生会觉得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太容易,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如果设立的目标太艰难,又会很难达到,教师有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避重就轻,时间长了,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非但没达到目标,甚至有可能走人另外一个死胡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一块十分难啃的骨头,见之即恶,还何来由衷地爱上古典诗词。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立要合理与明确。比如在学习《登高》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是杜甫在飘零的人生阶段寄寓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的作品,文章中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沉郁顿挫诗歌风格。教学目标应设定为:(1)诵文章、品意象、析秋景;(2)体会文章的格律美;(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立应以问带学,层级化设定教学目标,兼顾班级内每位学生的教学。难易适中、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科学明确这些只是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结合课堂上的氛围,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二)翻译诗句,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
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艺术形式,不仅情感含蓄,而且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带有鲜明的古文字表达特征。因此,古诗词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曲径通幽”的美学特征。要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学特征,教师必须关注诗词字句,积累并借助文化常识,带领学生找到开启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析诗词的字、词、句,找出关键词,翻译诗句,感知诗词的中心思想,了解其表达内容,为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做好铺垫。例如,《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讲解难度很大。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是李商隐写给令狐楚家侍女的诗作;有人说它是一首悼亡诗,是李商隐为了怀念亡妻所作;也有人说它是一首咏物诗。虽然这首诗的属性不确定,但诗的内在美、朦胧美却是被广泛赞誉的。所以,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谈诗的属性,带领学生结合关键字词分析诗的内涵,使鉴赏的重点由“讲了什么内容”,转移到“我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深刻理解该首诗。例如,这首诗有许多典故和象征性的意象,给人一种心灵被触动,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么,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而诗句为什么又这么隐晦呢?这就与李商隐的个人经历有关了。从深层文化意义上来看,李商隐深受庄子超脱思想的影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在他的人生观和认知中,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看作作者特殊审美的体现,是他对人生的感叹。而他所有的情感和认知,都在诗句上得到了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诗句翻译、品析和鉴赏,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都是可望而不常见的景象。其中,“玉”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但是玉的美好就像玉上之烟一样短暂、超脱、虚幻,美好而不可得,由此可体会到作者的心动和哀伤。这样抓住诗句去剖析情感,可以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形成独到的见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以古诗词为载体,学生能对美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审美,发挥出古诗词的教育性功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古诗词的鉴赏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难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表现出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采取更多的策略,使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来进行备课,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语文学习,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析[J].文学教育,2019(07):66-67.
[2]卫香香.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的若干建议[J].文学教育,2017(10):62.
[3]于红兰.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