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较为重要的两个流派,有许多各自的观点,甚至有些观点意义重大,至今为止还在影响着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一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非常高尚,非常完美的状态,它表达的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个人道德的极致追求。儒、道两家都把成圣之路作为塑造人格、培养道德的终极目标,但是,儒家和道家对于“圣人”的理解与标准是不一样的,继承、扬弃、发展、融合两家的圣人标准,在当下去传播和践行,对当今社会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人们对于“圣人”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人或某个学派的圣人思想这样一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的圣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去把握整体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圣人观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拓宽新的视角,对于培养新时代道德修养有着重大意义。
一、儒家圣人观:内圣外王
就标准来说,儒家认为圣人必须达到“内圣外王”,这是由孔子提出的。其中“内圣”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德行达到完满的状态,将仁、义、礼、智、信充分武装到自己身上,注重内修于己。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毫无疑问,“仁”是孔子于圣人标准上最高的标准和境界,要做到仁,就要做到孝悌,忠恕,仁爱,克己,复礼,因此圣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君爱国,友善待人,自居的约束自己,遵从礼仪规范,做到内圣。而“外王”则是个人的所行所为对外界的有益的影响,注重对社会的贡献。达到这两者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即是儒家所言的“圣人”,简单来说,就是圣人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的圣人必须拥有天赋和权力,其中天赋是说一个人的聪慧,权力则是地位要高,才能安世济民,因此孔子认为只有尧舜才是圣人[1]。在《宪问》中,孔子说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就是圣人,并且反对自己是圣人的说法,认为圣人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而自己还存活于世界上,因此认为自己不是圣人。孔子认为,圣人天生就具有最高的智慧,明白所有的真理,孔子死后,由于其可贵的学习精神,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从此让儒家所追求的圣人有了新的定义。孔子能被尊称为圣人是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知好学,才让他学富五车,才智过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许我们因为先天不足,导致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地和圣人去接近。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人继续发展圣人观,孔子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推行仁政,强调“四心”,荀子则是强调“礼”,孔孟荀三人的发展使圣人观成为了儒家理论的核心,并影响着后世。
二、道家圣人观:悟道无为
道家对“圣人”的标准与儒家有所不同。道家认为其标准之一是“致虚极,致静笃。”[2]“圣人”首先是要能在这三千世界中悟道,就道家所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其次它所针对的对象专指圣贤或者是君王,只有当圣贤或君王正确地了解、掌握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时,他们才能被称之为“圣人”。除此之外“圣人”也要处理好自身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只有当两者关系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时,民众才会拥护、信服君王,君王才能在大众的拥护和信服中建立一定的威信,才能在解决民众社会问题中起到带领作用。
道家认为“圣人”的标准之二是“无为”。但“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即顺从本心,不刻意的去做出某种行为,从而对社会民众达到教化的作用。君王或圣贤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仅仅只是口头说教,这也是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提出的君王治世之道,君王虽然掌握很大的权力,但君王必须要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顺应世事,寻求万物自身道的发展。老子所提出的圣人观与他提出的“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道生万物,那么圣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由道而生,道产生了万物,而圣人管理万物,在此,老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方法去治理国家,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因此圣人是懂得无为而治,懂得顺应万物变化的统治者。
三、儒道两家“圣人观”的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儒家和道家的“圣人”标准在层次上后者的境界更高,儒家没有超脱出具体的事物,有局限性,直接从内圣到外王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而道家的“圣人”通过悟道超脱出了生死、名利等精神境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儒家个人生命中因为各种原因从而导致的具体的失望,更多的表现为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和信仰,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更好。这也许也是很多儒家学者们最后会从儒家发展为道家的原因。
儒家的圣人,是格物致知,以人为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完美的道德,强调成为人之楷模。“内圣”强调个人修养,穷则独善其身,“外王”是要对社会贡献自己的那一份力量,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圣人必须要内圣和外王都做到完满。道家的圣人是悟道的君王,是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儒家强调圣人怎样形成,道家强调圣人怎样表现,但都是从道、法、礼三方面来讲的。
新时代的儒家圣人除了重视个人内在德行修养外,还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家开始有了现代化圣人观,这让内圣到外王有的新的路径,也适当的解决了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圣人观所存在的问题。道家的圣人针对的是统治者,后来的庄子也提出了圣人,庄子所推崇的是逍遥,因此庄子提出的圣人是超然物外的,他在《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这里的圣人和老子相差不大,也是无为,顺应万物,没有刻意的追求完满,在老子那里,圣人是无形的,仅是塑造了一个圣人的形象让人们效仿学习,而在庄子这里,圣人有形了,构建除了真人、至人、神人和圣人的体系,老子和庄子的圣人观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一脉相承,并且影响深远。
儒家重视集体的作用,道家强调个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个人的价值。[3]冯友兰先生提出儒家“为道”与“为学”相统一的观点,儒家的圣人之境为“以天合人”。冯友兰先生又提出道家肯定“为道”,否定“为学”,道家的圣人之境可概括为“以人合天”。[4]先秦儒道两家关于圣人的共同点,即圣人具有最高的智慧、道德标准、政治理想。通过对儒道两家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得出先秦儒道两家的差异。[5]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仁、义、礼、孝,以“有为”为出发点,道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清静、素朴、超然、虚无,以“无为”为出发点。[6]虽然两家在价值观念、个人与社会、培养圣人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对待欲望的态度,内省的方式等方面是一致的,这对于我们塑造新时代圣人又多了无形的或有形的激励。
参考文献:
[1] 陈晓芬,徐儒宗译注. 论语·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2] 陈鼓应译注. 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 陈鼓应. 老庄新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张建仁. 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6,(7).
[5]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高晨阳. 论先秦儒道理想人格的建构特征[J]. 山东大学学报,1991,(2).
[7] 陈水德. 试论先秦儒道圣人观的同异性[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