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孙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文化的会通[J]. 国学研究,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051.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并审视中国的特殊国情,那就是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角度来对待我们今天的事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同时,也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来创造更大辉煌,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通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儒家文化
DOI:10.12721/ccn.2022.157051
基金资助:

众所周知,每一种哲学的产生与存在,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马克思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潜心研究而成的,是从科学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其哲学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不仅体现在他的讲话中,也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从而科学的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在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同时,也应该同时重视并审视中国的特殊国情,就是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其机理,但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契合甚至是会通。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存在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文化有着相当的理解,并对其做出过高度的评价,承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儒家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如何研究儒家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这就为我们研究儒家思想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儒家的会通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做指导,又有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的深厚滋养和浸润,如何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打通二者之间的桥梁,使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交融、西方与东方文化会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们当前要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并保持不断的探讨,但大多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交会,范围太大。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从社会历史出发,历史和客观的笔法解释社会史实,不仅更能容易的诠释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而且也更能与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契合。

一、承认世界是人的世界、主体性是人

从人出发,将人作为研究对象,是对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逐着宗教、神灵和迷信等展开,而这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是能够讲通的。例如,儒家讲“不知生、焉知死”,就是提倡要研究客观的人类世界。不仅如此,儒家思想的中心讲“仁者爱人”。例如,《论语》中记载,马厩失火,孔子先问人受伤了没有,关心人而不是关心马伤到与否,彰显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儒家的理论始终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儒家经典著作《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并立,也突出了人的这一主体性,与马克思的理论不谋而和,即人生存的世界要以人为主体。

二、承认人实际要生存的,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承认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历史只不过是人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活动而已”。无论是针对个体而言,还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人实际要生存,就要与世界建立起活动,这种活动在马克思那里就是实践,也可以具体化为劳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文化里,同样支持这样的表达。儒家始终强调积极入世,以入世的精神,努力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发扬开物成务的品格,不断进取。开物成务即是承认了劳动,承认劳动对人及世界改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儒家还提倡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的积极的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而儒家则称此为“志”。“志”属于主观意识,立了“志”,就要有目的的活动,这是理想目标的动力源泉。显而易见,马克思和儒家都支持劳动,承认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儒家则更为积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志”与劳动之间的能动关系。

三、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动力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儒家讲“以民为本”,荀子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都是承认了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及“顺民者昌,逆民者亡”的客观规律。对此,儒家文化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相通的,都承认人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的情怀,既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诠释,同样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爱民情怀。无数的历史证明,没有人民就没有历史,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概莫能外。

四、承认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历史的归宿

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说“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归宿”。这种归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那里得到实现。而在儒家那里,儒家的大同世界的目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样承认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比如,对青少年的“双减”及赋予教师“诫勉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不用顾忌太多的条条框框,这也是对儒家的尊师重道传统的继承。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也是可以会通的。

最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儒家文化的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在当代的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架构,既根植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概念,也根植于儒家和合文化的理念,对当今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马克思真理的光辉和儒家文化智慧的光芒照耀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儒家文化的会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能够沿着更为宽广的道路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 ],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 ],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 ],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8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